


近日,《廣州市工業集聚區劃定及工業產業區塊優化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審議通過。《方案》進一步夯實資源保障“硬支撐”,結合廣州近年來在產業空間治理方面的實踐,按照“總量要增、質量要高、存量要挖、濃度要純”的原則,系統構建“工業用地—工業產業區塊—工業集聚區”產業空間保障體系。提出保障工業用地總量、優化工業產業區塊布局、引導產業集聚發展、強化工業空間管控四方面目標。
《方案》批復后,工業產業區塊、工業聚集區將納入多規合一信息平臺、招商土地超市,工業產業區塊將作為規劃編制審批和管理的重要依據,工業聚集區將作為招商引資重要參考,強化規劃引領作用,推動打造高質量產業發展空間。
夯實產業發展“底盤線”
按照“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廣州,到2035年經濟總量翻一番”總體要求,為確保用地要素保障與工業經濟增長需求相匹配,到2035年全市工業用地總規模應不低于480平方公里、占建設用地比重不低于22%。
以全市現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工業用地為底,落實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城市功能布局,圍繞“雙軸一帶”產業空間格局,全面梳理全市應保障工業用地,重點保障各類開發區、產業功能片區等用地空間,支撐全市產業發展。
強化產業用地“管控線”
按照“工業用地應保盡保、區塊總規模不減少、區塊工業用地純度提高、區塊空間布局更優”的原則,優化全市工業產業區塊。
將發展較好、相對連片的現狀工業倉儲用地,規劃可新增的工業倉儲用地納入工業產業區塊;將等級相同、地理位置臨近的工業產業區塊進行合并處理、規整邊界;將涉及敏感型地區、規模較小、分布零散的區塊以“占補平衡”為原則調出。
《方案》實現三方面優化——
總量更大,工業產業區塊總規模增加至626.6平方公里,較現工業產業區塊規模增加5.5平方公里;其中一級工業產業區塊471.1平方公里,二級工業產業區塊155.5平方公里。
純度更高,單個工業產業區塊內的工業用地占比從55%提升至65%;全市90%以上應保障工業用地劃入工業產業區塊。
布局更優,單個工業產業區塊平均規模由0.97平方公里提高至1.20平方公里,其中一級工業產業區塊平均規模約2.6平方公里,二級工業產業區塊平均規模約0.5平方公里。
構建產業集群“引導線”
基于工業產業區塊優化方案,銜接市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資源等要素,統籌劃定36個工業集聚區。全市超70%的工業產業區塊納入工業集聚區,單個工業集聚區規模平均約26平方公里。
將工業集聚區作為產業招商、項目落地的重要空間支撐,進一步落地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等15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和具身智能、細胞與基因等6個未來產業,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支撐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