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城市排名躍升 科學技術獎再創佳績 多位科學家入選院士
11月14日,《自然》雜志官網公布“2024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廣州首次躍居全球第六
20日,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公布,廣州再創佳績,占全省獲獎總數的65.6%
21日,2025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曾木圣、陳新、楊中民、徐瑞華、黃險波5位廣州科學家入選,占全省5/9

廣州國際生物島
近日,廣州科創佳報頻傳。亮眼成績背后,是廣州多年來以人才為科技創新發展核心,在創新鏈上勇于投入、默默耕耘的“開花結果”。有人于實驗室堅守,點亮“從0到1”的原創星火;有人進行概念驗證,讓“從1到10”的雛形淬火成器;有人奔赴產線,促成產業“從10到100”的百花齊放。人才之潮,百川赴海;金融之風,鼓帆助航;創新之輪,飛旋疾馳。如今,廣州結下累累科創碩果,正似木棉欲燃,照徹南天。
企業造“士”
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凸顯
當前,廣州的科技企業數量已達1.35萬家,比2015年翻了7倍。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科技企業已成為我國引領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主導力量,同時也成為培養科技人才的主戰場。
新晉5位兩院院士中,黃險波院士的身份十分顯眼,他擔任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高分子材料資源高質化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塑料改性與加工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環保型阻燃熱塑性樹脂、車用聚丙烯改性材料、生物降解塑料、特種工程塑料及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開發及產業化研究。依托他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金發科技成為我國新材料龍頭企業,產品遠銷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1000多家知名企業提供服務。
傳統上,兩院院士多出自高?;蚩蒲袡C構。如今,科技企業的頂尖科研人員當選院士,意味著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更緊密融合、產業需求和科研供給更精準對接,助力更多科技企業“唱主角”“挑大梁”。這一現象在廣州絕非孤例。
2021年,南方電網企業首席科學家饒宏便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專攻高壓直流輸電技術,主導了世界首個±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攻克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難關。饒宏透露,南方電網正推動國家新型儲能創新中心成功落地白云區,支撐廣州打造全球新型儲能產業創新高地,自主研發的“大瓦特·馭電”大模型獲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最高獎、入選央企“十大國之重器”。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科技企業除了自主培養高水平人才,還能直接對接院士專家級的科研力量。2019年,中共廣州市委組織部、廣州市科協聯合啟動廣州“院士工作站”建設。5年多來,一大批院士專家團隊與廣州企業開展深層次合作,助力龍頭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遙感學家童慶禧與廣州市紅鵬直升機遙感科技有限公司建立院士工作站,完成全景建模相機、高精度三維測量相機、無人機微型排爆吊艙、野外爆炸物無人探測系統等多項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凡凡與廣州金域醫學檢驗中心有限公司合作院士工作站,共同搭建中國腎活檢登記系統;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與廣州廣電五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院士工作站,申請多項專利,并開發各類新產品,其中多個產品被認定為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形成直接經濟效益超2400萬元。
精準“滴灌”
讓科技人才領軍創新
廣州始終把科技人才置于創新驅動發展的“C位”。
當前,廣州已構建起“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領軍人才—杰出人才”的梯度化培育體系,對具備戰略科學家潛力的科技人才給予重點支持。本次當選的黃險波院士,便是在市級人才計劃支持下,于環保阻燃材料等領域取得了從技術突破到產業融合的卓越成就。
廣州還讓領軍人才直接擔任重大平臺“總設計師”,實現“造峰”與“筑巢”同頻共振。新當選的陳新院士,同時掛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省CIMS重點實驗室;徐瑞華院士,則掌舵省“鼻咽癌診治研究”重點實驗室,把個人學術追求寫進國家戰略版圖。
廣州還實施青年博士“啟航”、科技菁英“領航”等計劃,鋪就人才階梯式成長路徑。引導青年才俊直擊產業“卡脖子”背后的科學難題,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淬火成鋼。徐瑞華院士的成長軌跡就是最佳注腳——從早期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再到平臺建設,每一步都有廣州“接力式”護航,最終帶領廣州腫瘤防治躋身國際第一方陣。
廣州更以“事業留人”為核心理念,用深度產學研融合讓人才創業有機會、干事有平臺、發展有空間。陳新院士團隊瞄準顯示芯片巨量轉移“卡脖子”環節,與頭部企業聯合攻關,推出國際領先的飛行刺晶巨量轉移機器人并實現批量出貨,一舉打破國外壟斷,把論文寫在了全球產業高地。
對頂尖人才的重視,換來重大成果源源不斷:中國科學院廣州地化所“嫦娥六號”月背樣品研究揭開28億年前火山活動之謎,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中山大學王猛教授團隊首次發現鎳基超導體,震動全球物理學界;廣州實驗室牽頭研發的全球首個抗甲流PB2靶向藥昂拉地韋片獲批上市,為世界流感防控貢獻“中國方案”。今天的廣州,正以最優生態等待更多科學家成為“城市合伙人”。
海外引才
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廣州歷來重視吸引全球高水平科技人才來穗創新創業。
2024“海交會”期間,廣州就專門針對全球高層次人才,重點面向全球排名前200高校的STEM領域(STEM是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博士、博士后,提供包括創業補貼、住房支持、交通補貼等在內的定向服務,為高端人才回國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作為中國創辦最早、影響力最大的海外人才交流盛會,海交會已成功舉辦25屆,累計吸引來自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萬多名海外人才參會,被譽為“中國海外留學人員交流第一品牌”。2024年海交會上,眾多“老海歸”喊話“小海歸”:“我1985年就回到廣州創業了。廣州的國際開放程度非常高,營商環境和生活環境都非常不錯,我們希望海歸人才能投身于創新型企業,廣州需要吸引那些能在每個產業最基礎環節的關鍵性技術上實現突破的年輕人。”
2025年海交會將于下月在廣州舉辦。大會將持續開展海外人才創業邀請賽、人才發展環境展、“百萬英才匯南粵”——海歸人才招聘、實地考察等活動,助力更多頂尖海歸人才歸國創業。
近年來,廣州還在暢通境外高端人才來穗工作方面持續發力,對外籍人才的吸引力不斷上升。截至2024年底,在穗工作的外國人才數量比2019年底增長40.3%,居全國前三。
群賢畢至,科創羊城闊步向前;三喜臨門,灣區潮頭再立高峰。從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的豐收到全球排名的躍升,從實驗室的原始創新到全運場景的實戰檢驗,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生態系統正在形成,這正是新質生產力在廣州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