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2日上午,廣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更高品質的美麗廣州新聞發布會。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氣象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廣州市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成效有關情況。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六大舉措做好污染防治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一級調研員(市管)鄭則文通報,2022年1-6月,廣州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AQI達標率)91.7%,同比提升5.0個百分點,升幅在全省21個城市中排第1位,PM2.5平均濃度為20微克/立方米,在9個國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優。
此外,20個地表水考核斷面全面達標,17個斷面水質優良,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85%,劣Ⅴ類水體斷面清零,10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穩定達標,3條入海河流斷面水質全部優良,水環境質量指數在全省排名第9,名次同比上升4位,水質改善幅度在全省排名第3。
四大方面工作情況
藍天保衛戰方面
印發實施《廣州市2022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計劃》,有序推進移動源污染防治,注銷淘汰國Ⅲ及以下高排放營運柴油貨車1270輛,抽查用車大戶170家,遙測監測柴油車76萬余輛;積極推進“油品直送”模式,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油品抽檢。
嚴管建筑施工工地揚塵污染,2022年以來檢查建設工地近萬個,督促問題項目整改落實。
深入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對130家涉揮發性有機物重點企業進行差別化分級管理,督促39家提升整治類企業深度治理。
碧水保衛戰方面
印發實施《廣州市2022年水污染防治工作計劃》,聚焦主要水污染物氨氮減排,抓實各項強化措施,消除劣Ⅴ類一級支流。
強化水污染防治督導及水質監測預警,加強信息調度和問題通報。
1-6月,全市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總量12.68億噸,氨氮削減量2.53萬噸,出水氨氮平均濃度0.28毫克/升。
凈土保衛戰方面
印發實施《廣州市2022年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計劃》,嚴格農用地安全利用和建設用地風險管控。
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監管,確定廣州市2022年土壤環境重點監管單位43家,督促其履行土壤污染防治主體責任。
持續優化再開發利用地塊環境管理工作,已完成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評審635個,加快城市土地合規有序流轉。
持續抓好農業耕地周邊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排查整治。
繼續做好涉疫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環境監管,2022年全市累計安全處置涉疫廢物3.2萬噸,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
加快南沙醫療廢物協同處置項目建設,力爭年底前建成。
環境治理體系和
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
印發實施《廣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施方案》,啟動《廣州市城市環境總體規劃(2014-2030年)》評估修編。
積極服務重大項目行政審批,繼續推行環評審批告知承諾制,審批建設項目環評文件666宗。
推進 “三線一單”落地應用,將成果納入“多規合一”管理平臺,實現數據共享共用。
六方面工作形成合力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加強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
按照“控車、降塵、少油氣”的工作思路,重點加強機動車尾氣排放監管,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深度治理和分級管控,加快大氣環境監測預警網絡建設。
鞏固考核斷面水質達標成果
按照“以流域為體系,以網格為單元”的系統治水思路,按序時進度推進治水工程,強化統籌、協調、督導和監測預警,實施入海河流總氮削減和入海排污口監管。
夯實土壤污染防治基礎
按照“源頭管控,風險防范”的工作思路,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把好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風險評估的關口,嚴格準入管理。
強化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穩步推進《廣州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加強危險廢物全過程規范化管理。繼續開展集中醫學隔離觀察點等重點場所污染防治的常態化監管,確保涉疫廢物100%無害化處置。
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組織實施《廣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水、土壤、海洋等“十四五”專項規劃。繼續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改善營商環境。推進“三線一單”成果宣傳解讀、實施應用和成果落地。
做好《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相關工作
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聯建聯防聯治工作機制,深化大氣、水、土壤和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推動區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鄭則文介紹,近日正式實施的《廣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主要內容有十個方面:
一是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作用,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二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增強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三是協同防控細顆粒物和臭氧污染,持續提升空氣環境質量,讓藍天白云成為常態,建成空氣常新的美麗廣州。
四是全面推進“三水統籌”,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打造世界級精品珠江和江河安瀾、綠水長流的美麗廣州。
五是統籌推進系統防治,改善土壤和農村生態環境,促進鄉村振興,建設生態環境、環境優良的美麗鄉村。
六是防治噪聲和光污染,營造健康、舒適、寧靜的人居環境。
七是加強生態環境監管,維護“云山珠水”生態格局,守住自然生態安全底線,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八是強化風險防控,嚴守底線,為建設平安廣州提供堅實的環境安全保障。
九是深化改革創新,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提升環境基礎治理能力,形成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體系。
十是增強環保意識,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推動形成社會各界關注、支持、人人關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
20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
全市生態碧道累計建設914公里

廣州市水務局一級調研員(市管)喻細明通報,廣州市水環境治理工作成效主要體現在:一是湖水質持續改善。2022年1-6月,全市20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197條黑臭水體保持“長制久清”標準;二是河湖長制持續深化。2021年度廣東省河長制工作考核廣州市獲得優秀等次,已連續4年獲得優秀;累計建設人水和諧的生態碧道914公里。
在水環境治理過程中,廣州市水務局重點推進三方面工作:
一是強力開展源頭控污
開展網格化治水,清理整治污染源2279個;
新清理整治“散亂污”場所1320個,深化推動村鎮工業集聚區整治提升;
拆除涉水違法建設約26萬平方米。
二是系統推進污水提質增效
新建污水管178公里,新建污水處理廠2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8萬噸/日,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799萬噸/日;
1-6月,全市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總量約12.68億噸,日均處理量700.6萬噸/日,氨氮削減量2.53萬噸;
經初步測算1-6月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91.2%,處于全省前列。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機制
修訂《廣州市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工作考核辦法》,完善了對市直成員單位和區級河湖長的考核。
建立“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推動檢察監督與環保改革同向發力。
喻細明介紹,番禺區作為本輪治水的主戰場,水環境治理工作對標水務高質量發展要求還存在以下難點:一是仍然存在污染底數多、源頭治理不徹底等問題。二是番禺區排水體制仍以截流式合流制為主,全區大部分行政村未實現雨污分流,雨季時易影響水質。三是污水收集處理能力不足,番禺區管網密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污水管滿管率84%,高于中心城區水平。污水處理能力處于“緊平衡”狀態,部分污水系統已滿負荷運行。
喻細明表示,針對上述問題,廣州市水務局將重點抓好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控源減量。開展“散亂污”場所清理整治,拆除沿河違法建筑,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管控和重點污染場所管控。
二是補齊短板。開展橋南、大龍等凈水廠新(擴)建工程,新建并完善管網,開展村居污水治理,完成石崗西涌、雁洲涌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
三是強化管理。開展排水管網摸查修復,排查、清淤和檢測工作,確保番禺區污水系統年平均滿管率較“十三五”下降至全市平均水平,實現收集率及進水濃度“雙提升”。
廣州天氣呈現四個特點
以三方面工作應對挑戰

廣州市氣象局副局長賈天清介紹,2022年以來廣州市天氣復雜多變,極端性強,呈現四個特點:
“冰”“火”兩重天
2月出現兩次持續低溫陰雨過程,是2009年以來低溫陰雨最嚴重的年份,其中2月上旬出現2008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低溫陰雨過程。
3月平均氣溫為21.7℃,創歷史新高;7月則連續25天出現≥35℃的高溫天氣,創持續時間最長紀錄,為1951年以來最強高溫過程。
干旱洪澇交替
1月全市平均雨量較近十年同期偏少7成;而2月全市平均雨量較近十年同期偏多3倍。
開汛時間較常年偏早18天,到目前共出現13輪暴雨過程。“龍舟水”期間,全市平均雨量較近十年同期偏多近2成;增城派潭鎮錄得1188.9毫米的最大累積雨量,刷新全市歷史最大紀錄;期間全市平均雨日26.6天,為歷史同期排名第2多。
龍卷冰雹頻繁來襲
3月26日越秀區、天河區、白云區、黃埔區出現冰雹天氣,7月29日番禺區出現冰雹天氣。
6月16日從化區出現龍卷風,7月4日黃埔區、花都區先后出現龍卷風;這是新世紀以來廣州市首次一年內記錄到兩起龍卷事件。
臺風距離遠但影響重
“暹芭”是近20年來登陸廣東省最強南海“土”臺風,受其影響,廣州市平均過程累積雨量達150.9毫米,最大單站累積雨量410.3毫米,最大陣風達到32米/秒,出現2次龍卷過程。
賈天清表示,廣州市2022年以來極端天氣頻發、多發、重發,原因有四個方面:一是最近50年全球變暖為過去2000年以來前所未有。二是2021年秋季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持續,為2022年大氣環流持續異常提供了重要的氣候背景。三是2022年大氣環流階段性異常顯著,導致天氣形勢大起大落。四是不同類型天氣系統在廣州市同步匯合,加強了天氣的極端性。
廣州市氣象局預計,后汛期廣州市降雨偏多、臺風影響偏重,防汛防臺形勢嚴峻。8-9月各區累計雨量可能較10年同期偏多1~3成。影響廣州市臺風可能為3~4個,終臺可能出現在10月上中旬。
賈天清介紹,針對城市正面臨的嚴峻天氣挑戰,2022年以來,廣州市氣象局主要在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在內澇氣象風險預警服務方面
聯合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廣州市交通運輸局、廣州市水務局和廣州市應急管理局印發《廣州城鎮內澇氣象風險等級劃分標準》;
建立“廣州城市內澇氣象風險監測預警系統”。
針對全市易澇的涵隧立交、地鐵、主干道、內巷小區,開展提前1天的暴雨前內澇氣象風險評估和提前2-3小時的暴雨中內澇氣象風險預警服務。
市民可以通過廣州天氣網 “影響服務”欄目查詢未來3小時每個鎮街易澇點的內澇氣象風險等級,提前規劃出行路線,避免遇到內澇或堵塞的情況。
在龍卷、下擊暴流等小尺度致災天氣監測預警方面
繼續加密X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的組網布設,目前基本實現了對廣州地區的全面覆蓋。
在提高預警信息發布效率方面
與移動、聯通、電信等合作研發了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的預警信息“百米級區域”靶向精準發布技術,應用大數據智能分析技術鎖定廣州重點風險區域人群,建立風險區域“電子圍欄”,實現風險區域內和動態進入風險區域的市民自動觸發式發布預警信息。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