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工匠攜“老手藝”闖出“新市場”
廣州商貿文化在千年流轉中生生不息,個體工商戶是傳承的重要載體——他們以工匠精神為筆,以誠信服務為墨,續寫商貿新篇。如今,廣州以“多部門協同、多維度支持”,為匠心護航。一批批“名特優新”個體工商戶乘勢而起,在商潮中深耕特色、開拓新局,讓千年商都的文化基因迸發新能量。
這份支持在老城街巷間綻放光彩。近日,“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老城新韻的文旅融合典范”成功入選2025年非遺進景區“五好”案例。這片街區里,一間間非遺工作室正是“小個體”堅守匠心的縮影,傳承人扎根于此,守護著廣彩、廣鐘、廣繡等傳統工藝,借工作室為平臺開體驗課、設互動區,既讓嶺南非遺走出展柜,又帶動非遺產品走進市場,實現“文化+商貿”雙贏。
市市場監管局則以“名特優新”認定為支點,從四個維度為個體工商戶“把脈定向”,推動商戶精細化轉型,為工匠精神傳承注入動能。增城區廣州雙紅美食店的非遺何氏豆腐花,承載百年技藝。獲評“名特優新”后,這份老手藝與背后的匠心故事獲官方認可推廣,穩定的訂單接踵而至,研學團隊也走進店里。店主何遠志更加堅定信心:要讓家族手藝從“謀生技能”蛻變為“文化符號”,讓工匠精神在市場浪潮中穩穩扎根、代代相傳。
金融機構的精準助力,更解了不少非遺傳承“小個體”的燃眉之急,讓匠心傳承沒有后顧之憂。老字號“圣繡坊”創始人朱女士堅守廣繡,同時融合湘繡、蘇繡手法,力圖讓“藝術品”走進日常。然而市場前景未知,在朱女士需要大膽嘗試之際,農行廣州分行精準注入400萬元金融“活水”,不僅解了經營難題,更支撐團隊潛心打磨技法。其創新作品屢獲金獎,并拓展了多家企業客戶。
從文旅搭臺、市監賦能到金融護航,廣州助力“小個體”穩健前行、守護文化根脈,讓工匠精神不褪色、傳統技藝有未來,讓廣州的商貿活力與文化魅力,在一代代“小個體”的堅守與創新中,綿延不絕、煥發新生。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