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新加坡國立大學建校120周年慶祝活動在位于中新廣州知識城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NUS GRTII)舉行。本次活動適逢中新建交35周年、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15周年,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主辦,來自中新兩國政府、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嘉賓出席活動。會上還發布了《新加坡科研發展啟示錄》中文版,在深度融合新加坡先進科研生態構建經驗、高校創新資源與大灣區產業升級需求,推動區域科研合作與產業高質量發展上邁出關鍵一步。
《新加坡科研發展啟示錄》中文版發布
活動現場,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名譽常務副校長、校長顧問(廣州創新研究院)康長杰教授主編的《新加坡科研發展啟示錄》中文版正式發布。作為新加坡科研體系的奠基者之一,康長杰教授通過該書系統回顧了新加坡如何在有限資源條件下,通過科研機構建設、人才培養與產學研協作,以創新來驅動科技與產業發展,打造出“小國大科技”的發展范式。
該書中文版的翻譯工作由中新廣州知識城工作小組積極推動,中新雙方團隊在翻譯與出版過程中精誠合作。《新加坡科研發展啟示錄》中文版的出版是中新兩國在教育與科技領域深度合作的又一生動成果,為中新廣州知識城推動科技創新構建了具有參考價值的知識體系框架,提供了寶貴的外部經驗參照。未來,在科研體制建設、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人才培養方面,中新廣州知識城將以新加坡科技創新先進經驗為指引,并結合實際創新發展,更科學地配置資源,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一年跨越發展,打造科技創新合作橋梁
自2024年3月28日正式在知識城揭幕以來,運營兩年時間,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中新兩國科技創新合作的重要橋梁,進一步促進國際科技成果創新轉化。
目前,在科學研究方面,研究院已建成智能系統、人工智能、智慧醫療三大科研平臺,匯聚了由新國大學術帶頭人組成的科研團隊,其中包括7位院士、8位全球高被引學者。
在人才培養方面,研究院圍繞市、區重點關注產業領域,優選具有全球視野的優秀人才,累計簽約多名博士生及碩士生獎學金得主,并獲批設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從事前沿科研與產業化研究。
在創新生態方面,研究院引入21家智慧醫療、人工智能、智慧物流等領域的高潛力企業,與15家行業領軍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持續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時隔幾年再次來到知識城,我感覺到這里的變化很大,有著開放、國際化的創新氛圍和友好的創業環境。”新加坡國立大學校友,希諾思健康科技(CnS Healthtech)聯合創始人黃俊祺表示,“自從接觸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研究院之后,我們發現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走向應用轉化的這條路其實也可以很短,依托這個平臺,我們作為初創企業也能接觸到很多業界的優質資源,獲得有力的產業支持。”
同樣是研究院在知識城孵化落地的企業醫覓吉科技(廣州)有限公司也獲得了廣州開發區、黃埔區以及研究院的支持,總經理彭振軍表示,“得益于黃埔對高端醫療器械發展給予的支持,以及研究院對初創企業提供與投資機構等的對接,我們的醫學影像處理軟件在今年5月順利獲批國家第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和生產許可證,歷時不到10個月。”
逢此新加坡國立大學建校120周年的契機,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將繼續依托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全球科研資源與創新經驗,深化與廣州開發區、黃埔區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在科研創新、教育培養與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橋梁作用,助力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創新高地,為中新合作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
深化中新合作,共建國際創新生態體系
2025年是中新建交35周年,也是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15周年,對中新合作而言意義非凡。
2010年6月,中新廣州知識城正式奠基。2018年11月,中新兩國政府簽署《關于中新廣州知識城升級合作的框架協議》,中新廣州知識城升級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十五載春華秋實,中新廣州知識城從阡陌田野蝶變為活力勃發的產業新城,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創新載體,開啟從工業經濟到知識經濟的騰飛之路。
作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中新廣州知識城積極推動中新雙方在科技創新、生物醫藥、綠色低碳、高端制造業、人工智能、知識產權保護、智慧城市建設等前沿領域的合作,取得豐碩成果。截至目前,累計簽約81個中新重點合作項目協議,全方位推動多領域合作走深走實,集聚凱德集團、能源集團、星展銀行、恩士迅等新加坡四大“國家隊”企業力量,深度鏈接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頂級創新資源,吸引進駐百吉生物、來恩生物等新加坡優質企業150多家,總投資近200億人民幣,被中、新雙方政府贊為“新加坡企業來華投資首選地”。
未來,中新廣州知識城將繼續推動中新兩國在科研創新、人才交流與產業合作領域持續拓展合作深度,加快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落地,共同構建面向未來的國際創新生態體系。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