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剛邁出“醫院”的診室,轉身就走進“警察局”,這并非移形換景的魔術,而是身處專為微短劇拍攝打造的一整層樓實景影棚;鐘靈毓秀的嶺頭山下,湖光山色掩映的取景地里正在拍攝全新的影視作品;摩登感十足的文化產業園里,人氣火爆的直播間甚是熱鬧……在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傳統工業大區的城市天際線早已不再只是塔吊林立、工廠車間,高規格、高標準建設的文化產業園正在成為她全新的城市新名片。
隨著《廣州開發區、廣州市黃埔區促進文旅產業與版權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發布,區內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更強動力。在剛剛舉行的“2025內容創作者嘉年華”啟動儀式后,10月29日多家省市媒體走進黃埔區多個文化產業園,實地觀察黃埔文化產業的新圖景。
30+拍攝場景一站式創作
“樓上辦公、樓下拍劇”需求全覆蓋
中新廣州知識城的核心區——知識城廣場,以此為圓心,一個圍繞知識經濟的完整生態圈正在加速構建,文化產業是其中的重要組成。M-Base米坊·灣區(黃埔)影視文化出海產業園也位于這里,該園區打造了黃埔區首個微短劇拍攝基地及產業空間,拍攝基地面積超4000平方米,搭建超30個拍攝場景,基本可滿足現代題材微短劇的全部拍攝需求。
微短劇產業是當前我國文化行業發展最迅猛的賽道之一,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國內微短劇的用戶規模已超5億人,市場規模已超500億元,有行業機構預測2025年這一數字有可能接近700億元。對于區域經濟發展而言,抓住微短劇產業的機遇可以說就是找準了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風口。
“看到黃埔區全新發布的文旅和版權高質量發展新政策,我們作為園區方感到非常振奮。這次的扶持政策,從場地建設、拍攝制作到交易變現,對微短劇產業進行全鏈條的發展扶持,跟我們園區運營核心非常契合。”M-Base米坊·灣區(黃埔)影視文化出海產業園項目總監李盛正表示。
在產業園內,記者們在不同的微短劇拍攝場景間穿梭,醫院、法庭、舞廳、飛機機艙……甚至是“霸道總裁”的豪華辦公室。不少人發出感嘆,“這也太方便了,一層樓里能把一整部劇拍完了!”
據李盛正介紹,園區微短劇拍攝基地主要位于1樓、2樓,而高樓層則是辦公場所,對于企業而言完全能夠實現“樓上辦公、樓下拍劇”。“園區在建設之初就考慮到中小企業的需求,我們的拍攝場景搭建的集中、靈活,能夠有效降低劇集的制作成本。”
雖然距離開園僅4個多月,但是已經有很多優質企業選擇落戶產業園,包括北京長江文化的火苗影業、陜文投的金粟文化、安徽的八兩文化等十余家優質影視文化企業。而之所以能斬獲企業的認可,該產業園在文化出海方面的優勢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目前,該產業園已與中國世界電影學會、中國網絡視聽協會深度合作,形成出海聯合體,從前期項目的投融資創作,中期的拍攝制作,后期的宣傳發行、版權交易等整個鏈條進行優質企業和作品的孵化,尤其重點解決中小影視企業“出海無門路、對接無渠道”的核心痛點。
虛擬影棚+算力中心
大制作、小精品全都炫出“科技范”
同樣聚焦影視劇拍攝的科嶺薈·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文化出海基地,是由黃埔區屬國企科學城集團旗下嶺頭投資公司投資建設,也因此這一基地自建設伊始便備受關注。“規模大、設施全”是該基地明顯區別于同類產業園的特點。據了解,項目總占地20多萬平方米,包括文化出海基地、數智影視港、立體沉浸式影視創作基地三個部分,分三期建設。
其中,一期出海基地占地約3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已經投入使用并運營;二期數智影視港占地3.1萬平方米,今年12月開工建設,建設期一年,內含2個虛擬影棚,20個多業態VR空間及數字影棚;三期為18萬平方米林業用地,打造立體沉浸式影視創作基地,包含30座生態小木屋與森林咖啡吧等。
“黃埔有豐富的影視劇拍攝資源,無論是文化資源,還是自然資源,像我們基地背靠嶺頭山風景秀美,還有南海神廟、廣州海事博物館等。廣州的氣候也好,一年四季都可以拍攝。”在科學城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麥志宏看來,黃埔區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升級的新政策也進一步加快了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文化出海基地的建設。
據了解,自該基地正式運營以來,已先后接洽和引進了全球影視版權保護及出海龍頭企業阜博集團、大麥影視、世紀弄潮、星玥傳媒等十余家企業。為了更好地扶持優質項目和優質企業,該基地還設立一支總規模5個億的產業基金,共分三期募集,首期募集3000萬元、第二期1億元、第三期5億元。
麥志宏表示,待項目二期的數智影視港建成后,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文化出海基地在數字影視方面將形成獨樹一幟的園區優勢。“特別是有算力中心的支持,今后我們的虛擬影棚既能夠完成更高質量的大制作,比如一些轟動的大場面、大場景,也能在短視頻制作中實現更加精良的場景渲染。”
從電商帶貨到大眾娛樂
黃埔文化產業搶抓直播風口
“歡迎新進來直播間的觀眾朋友,今天的才藝更精彩哦……”走進位于勵弘文創旗艦園的廣州元圓數字傳媒有限公司,一推開演播廳的門,就看到青春亮麗的女主播們正在排練全新的節目。今年上半年才到黃埔開設分公司的元圓傳媒,如今已培養出7支直播團隊。“我們前期考察了很多城市,但最終黃埔區的政策留住了我們。”公司相關負責人李毅表示。據了解,以黃埔為全新發展起點,未來華南地區將是該公司最重要的拓展市場之一。
按MCN機構簽約主播的年帶貨銷售額分檔給予資助,如為區內企業帶貨,主播年銷售額超1億元,每名獎勵20萬元;對與區內企業簽約、年度應納稅所得額超100萬元的主播,按其應納稅所得額的15%給予獎勵……正如李毅所言,在此前黃埔區發布的相關政策中,針對直播行業的專項政策不勝枚舉。
實際上,直播行業的快速發展正在徹底改變文化傳播的方式,在國內,直播行業不僅成為文化產業不能忽視的一部分,二者也正處于深度融合、相互賦能的關鍵階段。
另一家位于勵弘文創旗艦園的企業廣州粵理科技有限公司,其直播業務則更側重電商帶貨。據公司相關負責人張圻彬介紹,公司主要結合本地生活去銷售文旅項目,比如演唱會、音樂季的門票。“你看,這個直播間就在銷售廬山音樂節的門票。”張圻彬推開一間辦公室的門,向記者們說到。
“從落地黃埔區以來,區投促局、市場局等部門的工作人員經常到公司,主動詢問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張圻彬說:“前不久發布的文旅和版權經濟新政策,里面有哪些條款對我們這類企業最有幫助,工作人員都會很詳細地解釋。”
如今在勵弘文創旗艦園,一大批像元圓傳媒、粵理科技這樣的互聯網內容創作服務類企業集聚在此,數量已超過園區企業總數的80%。園區構建了“平臺+產業”雙層賦能體系,圍繞“產業智庫、資源樞紐、人才高地、協同引擎”四大板塊,構建“強生態”系統,為企業提供從孵化、成長到加速的全鏈條服務。
廣州勵弘文創創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嚴捷表示:“園區不應該只是‘房東’,物理空間已不再是靜止的‘容器’,而是積極參與產業價值創造的能動要素,更是聯合體的身份,形成‘聯合艦隊’實現‘1+1>N’的價值裂變。”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