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時分,地鐵10號線楊箕東站出口人流如織。白領、居民從站臺涌出,自然地匯入外商新天地的暖光里,消失在改造一新的街巷中。這幅充滿動感的日常圖景,是越秀區梅花村街道商貿活力的生動寫照。
緊鄰廣州大道,這里與繁華的珠江新城僅一路之隔。近年來,梅花村街道將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商貿動能作為核心工作,從升級硬件配套到搭建政企溝通平臺,系統性推動片區從傳統居住區向宜商宜業的綜合功能區轉變。
梅花村街道的探索,為觀察中心城區如何提升經濟密度與商業活力提供了鮮活樣本。其以服務促發展、以環境引投資的實踐,正是一條推動“老城市新活力”的扎實路徑。
地鐵通了,商機來了
“以前每天出門是愁,現在出門是喜——再也不用捂著鼻子躲污水,不用摸黑走樓道,不用為停車繞圈,更不用看著亂搭亂建鬧心了。”說這話的,是住在梅花村街東興中社區的居民玲姐。如今的小區,老人敢下樓散步,孩子能安全玩耍,“原來想賣房搬家的,現在也不走了。”
玲姐的感受,是梅花村街道近年來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提升人居環境成果的縮影。
2023年至2025年,梅花村街道重點對2000年前建成的樓房進行升級,涉及6266戶居民。工程消除了安全隱患,修補了破損基礎設施,優化了公共空間,并因地制宜增設適老化和便民服務設施,真正實現了從“老舊雜亂”到“韻致宜居”的轉變。
居民的感受踏實了,營商環境也隨之升溫。環境的改善,尤其是交通脈絡的疏通,為商業活力的迸發鋪平了道路。

“我們看中的就是這里的區位優勢。”外商新天地的重要客戶之一,廣州市萍緣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在這里開設了“湘頌”門店,經營店長陳立飛說,“其他門店落地可能調研三四個月,這里只花了一兩個月就敲定了。”
近年來,梅花村街道運用“拓、通、補”三字訣,系統推進慢行系統建設、打通“斷頭路”、修補破損路面。這一切,都讓緊鄰廣州大道中的外商新天地這樣的商業載體直接受益。
作為地鐵10號線楊箕東站地鐵上蓋的優質TOD項目,它通過地鐵開通后的地下通道直連珠江新城,實現了“雙核心商圈無縫接駁”。這一地理優勢,讓項目成為越秀與天河商業聯動的“紐帶”。
“我們以前就在這里待過,現在又回來了,”外商新天地內,“睿和牛與果汁冰”的老板林銳潘道出了許多商戶的心聲,“我們就覺得這位置挺好的。”他分析道,整個廣州大道中這一段,可能就這一個商業廣場,靠近珠江新城,客人有消費力,后面楊箕的回遷房住戶消費力也高,“地鐵開通對整個商圈的帶動肯定是有的,我們也在期待。”
如今林銳潘的店里,周末已經需要排隊,但他和眾多商戶一樣,期待著隨著環境持續提升和地鐵效應進一步釋放,帶來更旺的人氣。
抱團發展,活力足了
午后陽光透過楊箕村聯社辦公室的窗戶,灑在熱烈的討論桌上。梅花村街道的工作人員、楊箕村聯社的負責人、289藝術園區的品牌代表、外商新天地的運營經理圍坐一圈。
幾個園區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也是街道關心的大事。梅花村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余穗說,“我們街道不同的園區不是競爭對手,而是命運共同體,大家要報團取暖。”
“是的,對于整個社區的居民和外面的消費者來說,他們不會刻意區分兩邊,我們是一個整體的商業片區。我很希望能一起把這片區域的商業招牌擦亮。”謝肖蘭說,“我們希望把商業空間和街區風貌融合起來。現在改造完成了,效果很好,變成了一個晝夜都充滿活力的‘Mall+街區’。”

事實上,對于梅花村街道的優勢,廣州市城市現代更新發展中心創始院長江浩曾表示,“梅花村街作為越秀區少數緊鄰城市現代中軸線的門戶街道,具有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和前景。無論是現代商貿、文化創意還是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都可以在梅花村街找到了發展的養分。”
在這樣的優勢下,街道在中間主動搭建平臺、穿針引線,各方才得以跳出自身的一畝三分地,從整個片區發展的全局視角來審視機遇、凝聚共識。
街道的服務視野并不止于商業載體。在培育創新動能方面,梅花村街同樣精準發力,通過政策對接、資源傾斜,成功培育了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包括2025年通過的廣州電力設計院、廣州資源環保科技、廣州市申迪計算機系統等3家,以及2024年通過的南方電網互聯網服務、廣東電力通信科技等2家。
這些企業與外商新天地、289藝術園區一同,構成了梅花村街多元立體的經濟生態。梅花村街道用“服務”這根線,串起了散落的珍珠,讓街道資源暢通流動,煥發出新的活力。
文化生根,鄰里不散
“真正的保護是要在老百姓手里傳承的。”坐在289藝術園區的辦公室里,南粵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州有限公司(下稱“南粵非遺”)董事長戴興說,從2020年搬到289藝術園區后,就在這里扎了根,即使經歷困難時期,戴興也沒有搬走。
戴興說文化的力量,讓他們敢于和園區一起成長。

這種由文化滋養出的社區認同感與歸屬感,不僅吸引企業扎根、成長,更凝聚了街坊鄰里,更塑造了一種獨特的街區氣質。
楊箕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黨總支副書記、董事長姚沛源說,“雖然與珠江新城只有一街之隔,但是這里的文化氣質是完全不一樣的。經濟活力離不開人,底層還是文化的邏輯。”
梅花村街依托歷史底蘊,打造“梅花四季香”品牌,將文化惠民從理念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溫暖實踐。
“我們已經連續兩年成功舉辦‘村晚’。所有節目由居民自編自導自演,各片區通過文藝展演‘打擂’,激發了基層文化的內生動力。”梅花村街道辦主任陳興奇說,“村晚”先后獲評“廣東省冬季春晚示范展示點”“廣東省春季春晚展示點”,實現了“小舞臺撬動大傳播”的惠民效果。
在2025年“梅花四季香”村晚的臺下,居民李女士在2024年村晚演出結束后,依然難掩激動之情,“臺上有銀行職員、有社工、還有我們這些普通的街坊鄰居。為了‘村晚’,我們姐妹們在社工站一起排練了個把月。”
今年十月,2026年村晚策劃已經早早開始,在梅花村街道的工作群里,熱烈的討論一波又一波。
除了“村晚”,街道積極挖掘、推動“北帝行鄉”、龍舟民俗等非遺項目與當代生活相融合,還率先建成全市首個市、區、街三級共建的“粵劇非遺傳習所”,集教學、交流、展示功能于一體,成為社區文化惠民的重要平臺。
“我們在街道,也愿意將289藝術園區的資源更多地引入街道,服務居民,比如和轄內的中小學聯動,開設科普活動等。”289藝術園區相關負責人說。
通過激活非遺生命力、優化文化供給、擴大群眾參與,梅花村街道營造出睦鄰友愛、和諧共融的社區文化生態,實現了從“相鄰相見不相識”到“鄰里相見如鄉親”的轉變。這種富有活力和凝聚力的文化氛圍,不僅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更成為優化區域營商環境、服務商貿經濟發展的重要軟實力。獨特的文化魅力和融洽的社區關系,正轉化為吸引優質企業和人才扎根發展的獨特優勢,為片區商業繁榮和經濟增長注入持久動力。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