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廣州,你的一天可以這樣悠然度過:清晨用一盅兩件喚醒味蕾,隨后漫步永慶坊,在騎樓老街上觸摸非遺與新潮交融的城市肌理;下午走進廣州市文化館新館,在錯落有致的園林建筑群中領略傳統建筑與現代展陳碰撞的文化氣象;當夜幕降臨,步入廣州大劇院,在一場酣暢淋漓的舞臺演出中,讀懂這座城市藝術靈魂的躍動。
這般豐富的文旅體驗,背后是廣州持續釋放的文化活力。2025年上半年,全市累計接待游客1.13億人次,實現文旅消費1621.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3%與8.1%,展現出強勁的市場吸引力。
當前,廣州精心打造“一城二都三中心”,高質量推進文化強市建設,持續提升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文化產品,為城市發展注入更加強勁、更具活力的文化動能。

粵劇愛好者上臺向專業粵劇演員學習粵劇表演的水袖和身段,體驗粵劇文化的魅力。

在2025年“羊城八景”之一的歡樂長隆景區,憨態可掬的熊貓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
盞鬼
小辭典:意思是“有趣、特色、過癮、好玩”
“可體驗、可帶走、可分享”的文化消費場景在廣州越來越多,“文化空間”正迅速向“體驗空間”“社交空間”“消費空間”轉型。
如今,逛博物館、游遺址公園成為文化新風尚,文博場館成為來到廣州的人們心水的“頂流打卡地”。
在廣州,精品展覽層出不窮,既有國寶云集的頂流大展,也有聚焦身邊事、身邊人的小陳列。各大博物館紛紛延長開放時間,為公眾提供不斷檔的公共服務。廣東省博物館每周五實行夜間開放至20:30閉館;粵劇藝術博物館實現夜間常態化開放;廣州海事博物館開啟夜游模式,在展廳中展示獨特造型的“航海小船”;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辦夜宿博物館活動,將觀星、探索與夜宿巧妙融合,讓人們在長達18小時的沉浸之旅中,拓展博物館的體驗邊界。
“我就是老東山人,但這里很多的街巷,小時候都沒有仔細地逛過。今天也算是對自己童年記憶的一次補充。”今年8月,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品牌活動“行走的3號課堂”首場活動中,大學生小廖跟隨紀念館館長朱海仁在新河浦、龜崗、東山口一帶穿街走巷體驗一番后,感慨地說。
“文博游”帶動了“文旅+”,“一館熱”帶動了“全域活”。
如今,“可體驗、可帶走、可分享”的文化消費場景在廣州越來越多,“文化空間”正迅速向“體驗空間”“社交空間”“消費空間”轉型,給市民和游客帶來“盞鬼”的多元體驗。市文化館、陳李濟中藥博物館等文化場館,既提供免費參觀的非遺展示展演,還提供可付費購買的非遺文創、非遺研學課程等。今年,農講所紀念館開啟“百年農講所·百年龍眼樹的守望”主題直播,現場采摘百年龍眼樹結出的果實,通過星火主題郵局寄到全國各地農講所教員學員后人以及達德學院教員學員后人手中。鎮海樓五樓、星火主題郵局、三大文創、帥府文創店、藝博院文創空間、小趙的奇妙屋、陳家祠文創等實體店熱鬧非凡,玉舞人盲盒、福仔可動手辦、年年平安書簽、藝博光影系列等近百款文創產品“圈粉”又“吸金”。
墟冚
小辭典:主要用于形容人聲鼎沸、場面繁榮的熱鬧景象
在一個個熱門展會、演唱會、音樂節人山人海的“墟冚”景象中,你一定能感受到“文旅+”帶來的流量。
為一出戲,為一場比賽,為一個展會,奔赴一座城。
緊扣賽事、演藝、影視、動漫游戲等主題,廣州的“文旅+”體驗不斷豐富,更吸引了一波波粉絲。廣州創排打磨舞劇《英歌》、音樂劇《雄獅少年》、粵劇《南拳》《雙繡緣》、話劇《三家巷》、雜技劇《天鵝》等舞臺藝術作品,為觀眾帶來視聽與心靈的雙重盛宴。粵劇《雙繡緣》入選中國戲曲文化周精品劇目,是廣東省唯一入選劇目。雜技節目《熾愛情舞》獲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獎,現代芭蕾節目《伊人》、舞劇《英歌》選段亮相央視春晚和全球華僑華人春晚。今年,多位熱門歌手在廣州舉辦演唱會,草莓音樂節、風暴電音節等品牌音樂節落地廣州,在觀演人群中,跨城觀演率超50%。其中,大型演唱會的觀眾70%來自市外、40%來自省外,這些極大地拉動了旅游、餐飲、住宿等全鏈條消費。今年8月,庫洛游戲首屆狂歡嘉年華在廣州舉辦,連續兩天吸引上萬粉絲參與,其中近半來自廣東省外,對展館周邊的酒店餐飲業形成直接拉動,足見游戲展會對文旅的強勁帶動力。國慶假期舉辦的2025年中國國際漫畫節動漫游戲展暨亞洲游戲博覽會也帶來了1萬多家全球頂流品牌、7000余款IP周邊產品,成為人們假期里為熱愛買單的熱門選擇。
在“文旅+”相關活動頻頻吸引人潮的背后,是產業發展提供的強力支撐。2024年廣州舉辦營業性演出超14萬場,其中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159場。今年以來,廣州市持續推進“文旅體一證通”行政審批改革,推動文化園區、演藝經濟提質增效,以演出審批“小切口”撬動演藝經濟“大市場”。
2025年“羊城八景”
2025年“羊城八景”評選活動名單揭曉,成為廣州文旅發展的全新名片。
“廣州好美啊!”前不久,當全球城市旅游發展組織秘書處秘書長姜多恩踏上珠江夜游的游船時,看著美麗的廣州夜景,她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第一次到廣州感覺太好了,珠江夜游的體驗好極了!”
每當節假日,廣州總是能穩居國內熱門旅游目的地前列。“靚爆鏡”的風景,積淀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以及熱情好客的城市風格,讓廣州愈加受到國內外游客喜愛。
近年來,廣州推出了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旅游產品、旅游線路、旅游目的地。建成開放的廣州市文化館新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廣州粵劇院新址,已成為新的旅游打卡點。同時,通過深入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廣州持續培育打造北京路文化旅游區、永慶坊旅游區、水博苑、天人山水、春陽臺等一批文旅融合發展典型,成為市民游客喜愛的休閑去處。
數據顯示,去年廣州全市接待游客約2.5億人次,實現文旅消費352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4%、6.6%。廣州文旅持續交出亮眼“成績單”。
今年的暑期旅游旺季,也再一次檢驗了廣州作為熱門旅游目的地的“成色”。綜合各大在線旅游平臺數據顯示,廣州成為暑期國內熱門旅游目的地,在賽事、演藝、城市品牌活動、文博研學游等助力下,關于廣州文旅暑期旅游的話題度、熱度均有顯著提升。2025年“羊城八景”評選活動名單揭曉,入圍景區(點)既有經典名勝,也有新興地標及特色片區,傳統與現代、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這些刻有時代印記、講述城市發展故事的景觀,將成為廣州文旅發展的全新名片。
老城市新活力·WOW印記
2017年
廣州文化產業交易會自2017年創辦以來,展會規模、成交金額和影響力逐年提升,品牌效應和輻射功能逐步凸顯,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廣州走向大灣區、走向世界的“逐級躍升”。
2019年
《廣州市文物活化利用試行辦法》發布,規定活化利用可與社會服務、社會教育、文化創意傳播、旅游等產業相結合,優先用于陳列展覽、旅游觀光、文化創意、文化研究、科技孵化、眾創空間等方面。
2020年
《廣州市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20—2035年)》發布,提出到2035年每萬人公共文化設施建筑面積達到2000㎡,實現每4萬人一座圖書館,博物館數量達到300家,實現公共文化設施覆蓋率達到100%。
2022年
《廣州市“圖書館之城”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22—2026)》發布,提出經過五年發展,廣州市全面建成“圖書館之城”“智慧圖書館之城”和“閱讀之城”,形成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城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
2023年
廣州發布《關于推動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六大行動”工作方案》,實施文化藝術攀峰行動、公共文化攻堅行動、歷史文脈賡續行動、市場主體培育行動、文旅消費提質行動、示范創建提升行動,推進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游強市建設。
2023年,廣州印發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演藝中心實施方案,提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美譽度的國際演藝中心。
2025年
“廣州十大文物地標”首度公布,新版《廣州文物志》發布。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