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倉庫廠房大變身
近日,廣州鐵路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市民新的打卡地。該博物館在百年老站黃沙站的原址上修建,保留了鐵路車站老建筑的基本風貌,成為廣州工業類歷史建筑保護和利用的優秀范例。廣州作為我國較早開啟近代化工業的城市,擁有著燦爛而深厚的工業文明積淀,倉庫碼頭、工廠車間、機床設備、奮斗故事……這些工業遺存成為廣州獨特的城市記憶。隨著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不斷完善,工業遺存的價值和活化利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越來越被認可,廣州也在逐步探索工業類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以問題為導向
探索政策破解難題
近年來,廣州市以保護為核心,以問題為導向、以規劃為引領,在工業類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上做出了大量的積極探索。
在工業類建筑保護方面,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在全市開展全面篩查,在2022年3月,通過廣州市文物管理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審議,將13處工業類建筑納入第七批歷史建筑名單。目前廣州七批828處歷史建筑中,工業類建筑共有43處,分布于天河、荔灣、海珠、白云、黃埔等區。
在工業類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工作中,往往遇到部門職責不清、利用方式不明、管控要求不切實等問題,“保護老舊倉庫會妨礙園區發展”“不拆掉廠房就沒法提升環境品質”等聲音層出不窮。2020年,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起草并推動《廣州市促進歷史建筑合理利用實施辦法》出臺,在功能上,鼓勵引入眾創空間、文化創意、科技孵化等新興業態;在空間上,允許適當增加面積以提高空間利用率,也允許在建筑外部按比例增加附屬面積用于滿足消防、市政等管理要求;在審批上,制定了適應歷史建筑特點和保護需要的消防管理方案作為管理依據。廣州通過政策創新帶來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實踐,有效激發了多方的動力,實現了工業類建筑保護利用和城市開發建設“雙贏”的局面。
以規劃為引領
多方合力保護利用
對于成片連片的工業類建筑群保護利用,白鵝潭地區通過“全生命周期”開發管理,引入國際設計團隊,對太古倉、渣甸倉、沖口倉(聚龍灣展示中心)等一批工業建筑進行活化利用,將古老工業廠房活化成為城市會客廳,在珠江兩岸形成獨特的濱江工業遺產風光帶。對于工業園區及工業類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既有政府主導改造,也有企業自主改造,如廣州紡織機械廠(T.I.T創意園)、廣州鐵路博物館、華安樓(廣州電力展示館)等,村級工業園改造也日益受到重視,如海珠同創匯、番禺西坊大院。這些工業類建筑改造利用的優秀實踐,帶動昔日的“工業銹帶”煥發創新活力,也將成為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抓手。
工美港國際數字創新中心:
借力數字“雙創”激發新活力
工美港的前身是廣東省金屬加工廠,2020年10月,工美港國際數字創新中心正式開園。通過準確定位、匠心精筑,廣輕控股集團將老舊工業區改造為同工藝美術文化融合發展的“雙創型”產業園區。兩年間已吸引110家“雙創”企業入駐,中小微企業占比達92%。

工美港國際數字創新中心
如今的江岸,當年留下來的塔吊等得到保護性保留,形成獨特的工業遺址景觀,與旁邊的廣東省工美藝博中心相襯。作為企業自主改造的村級工業園,工美港探索出了一條“數字”雙創引領產業更新的創新之路。
廣州T.I.T創意園:
紡織廠變身創意空間
T.I.T創意園隸屬廣州紡織工貿集團。園區前身為“廣州紡織機械廠”,于2004年停產,2007年進行活化利用。T.I.T創意園保留大量老廠房的鑄造車間、機械車間、裝配車間及倉庫等工業建筑,在最大限度保留工業生產特征的前提下,充分改造利用老廠房的內部空間,活化利用為園區的總部辦公、時尚設計、展覽發布等功能。目前,T.I.T創意園已吸引30多家紡織企業總部落戶。
“T.I.T模式”更被推廣至廣州二棉紡織廠(T.I.T智慧園)、廣州電池廠(T.I.T文創園)。
1978電影小鎮:
政企合作打造文化創意產業標桿
1978電影小鎮前身是增城糖紙廠,2001年糖紙廠正式停產。在政府引導下,廣州壹玖柒捌文化創意產業園有限公司投資對該廠進行微改造,既保留了歷史建筑的底蘊,也賦予該廠新的生命和活力。

1978電影小鎮
目前,1978電影小鎮已進駐90多家優質企業和商家,項目主要包括電影、音樂、廣告、設計等文創產業,將形成以電影產業為核心的特色小鎮,輻射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