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第五屆廣東戲劇文學獎評選結果揭曉,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推薦的粵劇《三家巷》、音樂劇《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榮獲劇本獎一等獎,同時斬獲2個評論獎二等獎,多個三等獎和入圍獎,獲獎數量局全省第一。
近年來,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高度重視文藝精品創作,精心策劃藝術精品,既講“口碑”又拿“獎杯”,努力展現嶺南文化深厚底蘊、文化強市建設累累碩果和本土文藝人才強大力量。目前,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精心打磨的雜技劇《化·蝶》和話劇《大道》兩部劇目已入圍第十七屆文華獎表演獎和導演獎終評。
與此同時,廣州市堅持在戲劇創作與評論領域深耕細作,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對優秀編劇作家的作品進行重點扶持推介,重視青年編劇作家的培養。啟動“廣州市戲劇創作孵化計劃”,推出了眾多優秀戲劇作品,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成立的文藝評論小組也先后撰寫了多篇高質量的文藝評論,形成了戲劇創作與評論雙頭并進、共同發展的生機勃勃的創作局面。
廣州市獲獎名單
參考資料
戲劇劇本創作方面,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積極從中國歷史文化中汲取養分,高度關注革命歷史題材、主旋律題材和現實題材的創作,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良好創作生態。
粵劇《三家巷》,改編自文學經典,在敘事上對原作情節進行了創新性重述。
音樂劇《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首次將李卡烈士的事跡班上舞臺,將李卡的真實詩詞融入唱詞譜寫,藝術地再現李卡光榮偉大的一生。
話劇《突圍》,以“圍獵”和“突圍”暗喻深陷腐敗漩渦中的主角龍騰在彷徨和掙扎后幡然悔悟的過程,表現了對腐敗現象的深刻反思。
話劇《廣陵絕》,以中西兩個歷史人物為主角,用具象的“琴”與“劍”作為道義理念的載體和鏡像,表達了對生命的悲憫和對人性的拷問。
歌劇《陳嘉庚》,以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為國為民矢志辦學的壯舉為主線,獻禮廈大百年校慶。
兒童劇《那年的笛聲》,以當代兒童的視角思考紅軍長征,創新性地溝通了歷史與當下兩個時空,豐富了兒童戲劇的創作。
《梁郁南粵劇作品的音樂與語言特色》,從音樂和語言兩個方面,對梁郁南粵劇作品進行了全面解讀,并從此出發思考優秀粵劇作品的創作路徑。
《粵西大地的歡樂之歌——論張紹永的戲劇》,以張紹永的戲劇作品為觀察對象,對張紹永戲劇創作與粵西歷史文化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思考和討論。
《淺談雜技藝術與傳統題材敘事的兼容性——以雜技劇<化·蝶>為例》,聚焦雜技劇這一新生劇種的創作,借此討論了雜技表演與舞臺敘事的關系。
《戲劇僅止于劇場嗎?——新冠疫情下的一些戲劇思考》,關注疫情之下的劇場戲劇演出生態,思考網絡直播對劇場戲劇觀劇模式所造成的沖擊。
附:獲獎作品推薦
1粵劇《三家巷》(梁郁南)
劇目簡介:新版粵劇《三家巷》根據著名作家歐陽山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以五四運動后和“大革命”時期的廣州為背景。通過對三家巷中周、陳、何三個家庭錯綜復雜的關系、矛盾斗爭和命運變換的生動刻畫,再現了大革命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
編劇簡介:梁郁南,國家一級編劇、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作品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和旅游部文華劇目獎、中國曹禺戲劇文學提名獎、中國曹禺戲劇獎、省藝術節編劇一等獎、劇目一等獎、省“五個一工程”獎、廣東魯迅文藝獎、廣東戲劇文學獎一等獎等獎項,作品多次入選國家藝術基金扶持項目。代表作品包括粵劇《金陵殘夢》、《睿王與莊妃》、《土緣》、《夢驚西游》、《花月影》等。
2音樂劇《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
劇目簡介:這是一部講述中國共產黨人為追求人民解放和百姓幸福而不畏犧牲的紅色題材作品,有史以來第一次把李卡烈士的事跡搬上舞臺。選取從“抗戰勝利后,李卡在廣州發動學生演講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切入,一直演到他“犧牲在黎明前的最后黑暗之中”,藝術地再現了他光榮偉大的一生。
編劇簡介:
練行村,二級編劇,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代表作品有粵劇《紅的歸來》、音樂劇《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等。
李新華,一級編劇,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副院長,創作作品多次獲得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項目、文旅部劇本扶持項目,多次獲得廣東省藝術節編劇一等獎,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廣東省“魯迅文學獎”(藝術類)等。代表作品有粵劇《海心崗》《莫雄將軍》《青春作伴》《涼茶王傳奇》《包公打井》《楊翠喜》《初心》,話劇《康有為與梁啟超》《鐵血道釘》《窮孩子·富孩子》,電影《搶花炮》等。
3話劇《突圍》
劇目簡介:面對當前反腐敗的新形勢,副局長龍騰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危機,他為自己守不住底線,一步步落入商人的“圍獵”陷阱而彷徨、焦慮、不安。最終,在內心善與惡的交鋒中,他追尋到爺爺的生命軌跡,幡然醒悟,懸崖勒馬,重拾初心,走向了自首。這是一個懺悔者的心路歷程,也是一次人生的突圍,一場深刻的反思。
編劇簡介:楊曉丹,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編劇。代表作有大型話劇《花好月圓》、小劇場話劇《菜鳥的狂想》,新編兒童寓言劇《井底蛙的心愿》、童話木偶音樂劇《哆哆成長記》,大型粵劇《歇馬秀才》(與人合作)等,另擔任過多部影視作品的編劇工作。作品曾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田漢戲劇獎、“廣東省戲劇文學獎·劇本獎”一等獎,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廣東省百佳電視藝術作品獎、中國國際兒童電影展“小學生最喜愛的兒童片”等獎項。
4話劇《廣陵絕》
劇目簡介:一片竹林。曹魏末年,風雨如晦?!疤煜碌谝荒猩瘛憋惦[居山陽,時以打鐵為樂。好友呂安蒙冤入獄,他為何不顧勸阻冒死去魏都洛陽辯誣?一首琴曲。戰國末年,群雄逐鹿。讀書人聶政流落齊國,時以打鐵為生。母親過世之后,他為何不顧勸阻前去陽翟刺殺韓相?一幕悲劇。聶政一意孤行赴韓國,最終毀容自戕。死者已矣,生者如斯。而聶政姐聶嫈為何還是罔顧國君禁令,舍命掩埋弟弟的尸身?一輪明月,來自我們的精神原鄉,來自人類文明的童年時代。
編劇簡介:龐貝,作家、編劇。曾任解放軍總參謀部參謀?,F任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專業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烏江引》《無盡藏》《獨角獸》,戲劇劇本《莊先生》《廣陵絕》,電影劇本《上海王》《野蘆葦》等。小說曾入圍茅盾文學獎決選,獲《中國作家》劍門關文學獎等;戲劇作品曾獲華文戲劇節最佳編劇獎,并在法國阿維尼翁等國際戲劇節上演出;電影劇本曾獲臺灣金馬影展最佳創投劇本獎。
5歌劇《陳嘉庚》

《陳嘉庚》劇照
劇目簡介:清末民初,國力衰頹,民智待啟,南洋僑領陳嘉庚滿懷憂慮,矢志推行現代教育以實踐興國之路。歌劇《陳嘉庚》以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為背景,歌頌了一位成功商人為國為民傾其所有,乃至毀家紓學而義無反顧的偉大愛國者形象。
編劇簡介:余楚杏,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專業編劇。作品涉及劇作、評論、詩詞、歌曲等諸體裁。編劇或執導作品多部,如粵劇《青春作伴》、《回饋》、《易水寒》、《冼夫人》,歌劇《陳嘉庚》等等。曾獲獎項主要有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提名,廣東省藝術節優秀編劇獎,廣東省魯迅文藝獎,省劇協首屆劇目評獎金獎等。
6兒童劇《那年的笛聲》
劇目簡介:兒童劇《那年的笛聲》講述了小學生睿星在參觀雕塑作品時,偶然回到了過去,在與紅軍戰士們一道經歷長征的艱難歷程后,睿星真切體驗了饑餓、寒冷甚至死亡,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同時,他通過不同的情景體驗,體悟到老紅軍戰士笛聲中所傳達的樂觀與堅強,從而學會不輕言放棄,懂得倍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編劇簡介:
吳海榕,國家二級編劇,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專業編劇。主要作品有大型戲曲《清水河畔》《胡貴妃》《典官記》《51號信箱》《嶺南人家》《航父馮如》,廣播劇《病毒獵手》《農運先聲》等。作品曾獲廣東省藝術節劇目獎,田漢文學劇本獎等。另有長篇報告文學《大拯救》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印發十萬余冊。《孟管當砸缸》等多部小戲小品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項。
羅麗,國家一級編劇,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廣東省宣傳文化青年英才,廣州市三八紅旗手。編劇作品有舞劇《醒·獅》、話劇《戰疫2020》、廣播劇《病毒獵手》《農運先聲》等,出版專著《粵劇與廣府文化》《粵港澳大灣區戲曲影視發展路徑研究》等十余部。曾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年度優秀作品、中國舞蹈“荷花獎”、文華獎提名劇目獎、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等。
7《梁郁南粵劇作品的音樂與語言特色》
論文摘要:戲曲文本的綜合性決定了音樂形象與劇種思維的重要性。梁郁南作為當代廣東的優秀劇作家,其作品扎根鄉土、回應粵劇劇種特色,重視音樂結構和地域語言運用。然而,粵語方言的音律及粵劇的聲腔體系決定了粵劇劇本寫作的難度;同時,對曲牌的靈活運用以及舞臺語言的地域特色,也成為判斷粵劇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參照。本文將從曲牌鋪排與方言活用兩個方面,探討梁郁南粵劇作品的音樂特色及語言特色,以窺見梁郁南對方言音律的熟捻及本土文化內蘊的領悟,如何成為其粵劇文本創作的有力支撐。
作者簡介:羅麗,國家一級編劇,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廣東省宣傳文化青年英才,廣州市三八紅旗手。編劇作品有舞劇《醒·獅》、話劇《戰疫2020》、廣播劇《病毒獵手》《農運先聲》等,出版專著《粵劇與廣府文化》《粵港澳大灣區戲曲影視發展路徑研究》等十余部。曾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年度優秀作品、中國舞蹈“荷花獎”、文華獎提名劇目獎、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等。
8《粵西大地的歡樂之歌——論張紹永的戲劇》
論文摘要:張紹永的戲劇大多和粵西有關,他是粵西大地的歌者。他關于粵西大地的書寫,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我們重視:一、他的劇作,以普通話作為文本的語言主體,偶爾穿插“信宜話”,特別是在一些有利于傳達南方生活經驗的地方采用信宜方言,從而為表達“失語的南方”找到一條細小的通道;二、他的劇作具有較高的思想性,能在多種文化觀念的比照之間給出自己的立場;三、他的劇作注重表現粵西的民間生活,筆下的粵西百姓具有堅韌的品格、樂觀的精神,以及舉重若輕的魅力。
作者簡介:李德南,上海大學哲學碩士、中山大學文學博士,現為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青年評論家、專業作家,兼任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入選“廣東特支計劃”青年文化英才、“羊城青年文化英才”、“嶺南英杰工程”后備人才、“廣州市高層次人才”青年后備人才。著有《“我”與“世界”的現象學——史鐵生及其生命哲學》《為思想尋找詞語》《共鳴與回響》《小說:問題與方法》《有風自南》等。曾獲《南方文壇》年度優秀論文獎、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首屆粵派批評優秀論文獎等獎項。
9《淺談雜技藝術與傳統題材敘事的兼容性——以雜技劇<化·蝶>為例》
論文摘要:雜技劇將傳統的以雜技技巧展現為重心的節目性表演模式,轉變為兼重技巧與敘事的完整的戲劇作品,體現了當代雜技人為適應觀眾觀看習慣的變化而銳意求新的決心。雜技劇《化·蝶》以家喻戶曉的傳統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為藍本,靈活運用意象、色彩等元素,較好地融合了雜技表演與情節呈現,對梁祝故事進行了全新的解讀,帶給觀眾獨特的視聽感受。這種嘗試在舞臺敘事上的得與失,值得我們深入分析和思考。
作者簡介:封文慧,北京師范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專業作家,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曾獲“大白鯨”原創幻想兒童文學銀鯨獎,“包商銀行杯”全國高校征文比賽二等獎,有劇本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扶持青年優秀電影劇作計劃”。已出版兒童科幻小說《故事之王》,青春文學小說《奔跑的青春》。
10《戲劇僅止于劇場嗎?——新冠疫情下的一些戲劇思考》
論文摘要:受疫情影響,劇院、電影院這樣的密閉空間成為防疫的重點,停擺將近半年,何時能正常化尚未可知,戲劇業界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國內外劇院劇團做了諸多努力,紛紛開啟“線上”模式。以廣州為例,疫情期間廣州大劇院、廣東省粵劇院、廣州粵劇院等線上戲劇活動不斷。5月以來,文旅部也舉辦了“2020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網絡展演”。一時間,“線上戲劇”熱火朝天,人們在感慨戲劇行業陷入困境的同時,也有一些戲劇愛好者認為通過網絡他們看到了比以往更多的優秀戲劇作品。于是,在疫情之下,線上戲劇得到了從未有過的關注,也讓人不禁思考,線上戲劇在歷來強調“劇場性”的戲劇中究竟充當什么角色?會讓戲劇走向何方?
作者簡介:李秋萍,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三級作家,曾出版個人專著,在《羊城晚報》《歌?!返瓤锇l表文章及短評;創作廣播劇《向秀麗》《共待團圓》及小品劇《遠離病菌》《送貨》等。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