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匠人村”上新 “匠源坊”迎客
近日,在嶺南百年“匠人村”——廣州番禺區沙灣街紫坭島三善村,一座融合傳統工藝展示、文化體驗與數字智慧的民間工藝展示館——“匠源坊”正式開門迎客,成為當地鄉村振興與文旅發展的新地標。
番禺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座依托紫坭島三善村“工匠之鄉”底蘊打造的特色工匠展示場館,不僅是嶺南傳統手工藝的活態傳承空間,更是番禺區落實“百千萬工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從一樓的文旅服務樞紐到二樓的民間工藝展示館,再到三樓的智慧化管理平臺,“匠源坊”以“匠心”為核、以創新為翼,為紫坭島的鄉村振興勾勒出文化賦能的新圖景。

沙灣紫坭島文旅地標“匠源坊”開門迎客。
閑置小學舊址大變身 打造鄉村文旅新陣地
“匠源坊”的前身是閑置多年的三善小學舊址,今年9月,沙灣街通過公開招募引入相關企業集團作為綜合運營合伙人,由政府搭建平臺,高校、專業機構運營、工匠大師共同參與,將灰塑、磚雕等非遺融入展示空間。更新后的舊址定位為文旅服務中心、研學教育基地與社區公共空間的復合載體,可滿足書屋、講座、演藝等多元功能,成為紫坭島全島共享的游客樞紐與村民客廳。
“匠源坊”一樓約350平方米的空間,集游客咨詢、茶飲服務、文創展銷及公益服務于一體,成為紫坭島的文旅門戶。該空間秉持“書+X”的復合理念,融合米谷生活、文創、心理、旅行、商務等模塊,打造集閱讀、展覽、沙龍、休閑與創作于一體的多元文化體驗空間。目前,該書店藏書約4000冊,未來還將規劃主題閱讀區與藝術展覽區,定期舉辦文化講座、非遺展示、藝術市集等活動,讓這里成為紫坭島文化門戶。

“匠源坊”集中展示磚雕、灰塑、壁畫等嶺南非遺技藝。
通過聯動市良路沿街商鋪、籃球場及戶外連廊,這里正構建成全島共享的游客服務樞紐和村民公共生活客廳,既提升了鄉村風貌,也為本地村民創造了“家門口”的就業崗位與經濟增長點。
活態傳承顯匠心 解碼嶺南工藝的前世今生
步入“匠源坊”二樓的民間工藝展示館,仿佛踏入嶺南傳統手工藝的“時光長廊”。它是一個弘揚工匠精神、記錄匠人故事、展示匠心技藝、實現百工研學的文旅新地標。
展館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為傳承理念,聚焦本土文化根脈,集中展示、傳承和創新沙灣乃至廣府地區的傳統手工藝,劃分出“匠?源”“匠?藝”“匠?人”“匠心相傳”四大展區,系統梳理紫坭島的工匠文化脈絡。
其中,“匠?藝”展區集中展示了磚雕、灰塑、壁畫等嶺南非遺技藝,展區內的微縮廣府祠堂影壁,更是將磚雕、灰塑等技藝融為一體,讓觀眾直觀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匠?人”展區則聚焦技藝背后的靈魂人物,從近代紫坭島匠人楊瑞石、老粹溪、靳耀生,到當代工匠大家何世良、梁棉、梁汝南,他們的事跡與作品展現了嶺南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數字賦能強治理 構建和美鄉村智慧生態
“匠源坊”的三樓則是紫坭島“五好兩宜”和美鄉村信息化平臺的核心陣地。依托“禺智管”大數據、物聯網、視頻云等六大核心能力,構建起“游客—居民—商家—政府”四位一體的共生體系。
針對游客,平臺打造專屬文旅小程序,通過數字人“灣灣”生成定制攻略、VR預覽景區,還能實時推送客流動態;針對政府,平臺實現全島態勢可視可控,553路視頻監控結合AI算法,可遠程處置占道經營、游泳風險等問題,還能通過熱力圖精準調配文旅資源;在鄉村經濟層面,平臺助力盤活閑置資產,為招商運營提供數據支撐;同時,平臺還實現了交通管理主動預判、公共服務精準下沉、智慧監管遠程可控,讓紫坭島的鄉村治理走向精細化、智能化。
從傳統工藝的活態傳承到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匠源坊”不僅是紫坭島工匠文化的“展示窗”,更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未來,隨著各項功能的持續完善,“匠源坊”將繼續以匠心鑄魂,讓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為番禺區“百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注入文化動能。
三善村 巧匠多
三善村,有“巧匠村”“匠人村”的美譽。它位于番禺區西門口,靠近紫坭河和順德水道,與珠江主航道相連。數百年來,能工巧匠在三善村聚居,用雙手塑造嶺南建筑的精美典雅,他們的匠心傳承了一代又一代。
舊時,三善村七八成男丁都是古建筑修繕工匠,涉及古建泥水匠、灰塑、磚雕、木匠、壁畫等眾多工種,他們沿著水路闖蕩珠三角各地,靠一把好手藝謀生。
歷史上,三善村出了很多能工巧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靳耀生和老粹溪。靳耀生是嶺南“灰批狀元”,老粹溪是“壁畫大師”,陳家祠灰塑、番禺周邊嶺南建筑的壁畫作品很多都是出自他們兩人之手。此外,廣州最有名的祠堂——陳家祠里面很多精妙絕倫的木雕也都是當年三善匠人的杰作。
至今,三善村內還保留了許多古祠堂和古宅,許多老建筑上的磚雕、灰塑和壁畫作品依然散發出獨特的韻味,嶺南氣息十分濃厚。近年來,三善村每年舉辦“魯班誕”,并通過開展傳統技藝比賽、作品展出等活動,培養及弘揚工匠精神,激發文化創造力,增強文化認同感及凝聚力,讓匠心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工匠手中得以延續,努力打響嶺南百年“匠人村”名片。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