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夜賞《天山雪》 滬疆情緣潤心田
10月6日晚,雜技劇《天山雪》在廣州友誼劇院上演。上海雜技團、上海市馬戲學校的演員們與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的近20名新疆演員一起,用創新的雜技藝術語匯,生動講述滬疆兩地三代人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建設新疆的故事,呈現一幅民族大團結的和美畫卷。劇作精湛的敘事手法和雜技演員高超的技巧,贏得觀眾陣陣喝彩。據悉,10月7日該劇在友誼劇院繼續演出。


《天山雪》劇照
雜技劇《天山雪》以2017年上海市馬戲學校新疆班抖杠節目榮獲第六屆蒙特卡洛“新一代”國際馬戲節比賽金獎為創作切入點,徐徐展開了一幅跨越70多年的援疆、文化潤疆的歷史長卷。
“劇中抖杠節目《雄鷹》的國際獲獎情節,正是基于上海與新疆雜技人真實合作的成功改編;而此次演出中11名從上海馬戲學校畢業的新疆演員重返舞臺,更是文化潤疆成果的直觀體現。”上海雜技團團長、上海市馬戲學校校長梁弘鈞介紹稱,《天山雪》這部劇不僅是舞臺藝術的呈現,更是滬疆兩地情感與精神交融的結晶。“《天山雪》的創作本質是‘雙向奔赴’。我們不僅將海派雜技的精細與創新帶入新疆,更從新疆團隊身上汲取了深厚的文化養分——無論是‘達瓦孜’(高空走索)技藝的驚險傳承,還是新疆演員歌舞中奔放的情感表達,都讓作品更具生命力。”
該劇總編導李春燕認為,《天山雪》著力解決“如何用雜技劇呈現宏大現實題材”的核心難題。通過雜技藝術的綜合舞臺呈現,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走進歷史深處、觸及人物內心,實現敘事與抒情的深度融合。在排演過程中,李春燕反復引導演員思考“你是誰”,要求每一個動作、節奏甚至呼吸都符合人物情感邏輯。例如,劇中一對內向羞澀的年輕演員飾演戀人,她通過細節打磨,將雜技肢體語匯轉化為細膩的敘事表達,最終呈現“雜技中的舞蹈,舞蹈中的雜技”的獨特美感。
21個雜技節目“高能”呈現
《天山雪》全劇由12幕21個雜技節目構成,來自上海雜技團、上海市馬戲學校、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英吉沙縣阿迪力達瓦孜藝術傳承中心、澤普縣歌舞團5家演出團體的演員參與演出。其中來自新疆的演員提前一年到滬參與創排,與上海演員共同訓練,不斷磨合節目技巧及表演默契。
《天山雪》的21個節目中,“友誼路”篇章的達瓦孜,無疑是劇中技術最難、情感最濃的段落之一。“每一個節目都追求‘高能’呈現”,執行編導雪克熱提·艾依熱提透露:“我們突破了一般雜技劇‘以技為先’的創作慣性,讓技術為劇情和人物服務。”
《天山雪》以全新編創理念對劇情進行解構,并運用了蒙太奇敘述手法,人物、場景在現實與回憶中來回切換,帶領觀眾穿越疆滬兩地。上海雜技團舞臺總監童為列表示,《天山雪》綜合運用了當下最先進的數字科技,通過虛幻引擎軟件、動作捕捉技術、虛擬拍攝、LED廣色域屏幕等前沿多媒體制作技術,營造出多種跨時空氛圍。因此,劇中的“飛天”演員可以“帶領”觀眾飛躍天山雪峰、龜茲千佛洞、樓蘭古城……讓觀眾在劇場也能感受“飛躍地平線”般的視覺體驗。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