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9日至12日,2025年“灣區音樂匯”系列活動之法語原版音樂劇巨作《莫里哀》(Molière, Le Spectacle Musical)在廣州大劇院歌劇廳連演五場。這部作品自2023年巴黎首演后迅速風靡法國、掀起觀劇狂潮,創下160余場巡演售罄、觀演人次超50萬的紀錄。如今,它首次登陸中國,以現代音樂語匯與戲劇經典碰撞,點燃羊城觀眾的激情。這部由“法語音樂劇名曲制造機”德夫·阿提亞打造的革新之作,不僅以現代音樂語匯重構戲劇大師的傳奇人生,更以“現象級”的傳播效應與“沉浸式”的互動體驗,為中法文化交流寫下生動注腳,也為廣州城市文化活力注入全新動能。
一部革新之作:以多維突破,重新定義音樂劇邊界
《莫里哀》的誕生被視為法語音樂劇的一次革命,由“名曲制造機”德夫·阿提亞(Dove Attia)傾力打造——他曾創作《搖滾莫扎特》《太陽王》等經典之作,此次更融入《漢密爾頓》式的說唱與都市音樂元素,打破傳統音樂劇的邊界。
該劇斬獲2024年法國音樂喜劇獎7項大獎(包括最佳音樂劇獎、最佳服裝設計獎、最佳編曲獎、最受大眾喜愛獎、最佳編舞獎等),并獲得莫里哀戲劇獎最佳音樂劇提名,成為法國音樂劇界當之無愧的全新爆款。
其革新性更體現在三大核心突破與獨特編舞設計。在音樂上,以“冒犯性”傳遞精神內核。莫里哀的創作本就充滿批判性,劇作選用最具攻擊性的當代音樂形式“slam”(說唱),讓古典故事的批判精神與現代音樂的鋒芒共振。舞美上,打破邊界。以“互動性”為核心,演員直接跳下舞臺沖向觀眾席、打破“第四面墻”與觀眾對話,讓整個劇場成為一場大派對,觀眾與演員共同構成演出的一部分,完美呼應莫里哀 “語言來自民間、喜劇為人民所喜”的特質。思想上,融入大量現代元素。從圍追堵截的 “現代狗仔”,到用T臺秀詮釋《可笑的女才子》矯情的上流社會等,這些元素直白傳遞了“莫里哀精神超越時代”的內核——他筆下的偽君子、吝嗇鬼、可笑精英,在現代社會依舊鮮活,讓觀眾產生強烈情感共鳴。
傳奇人生:法蘭西精神的現代回響
莫里哀不僅是喜劇之父,更是法蘭西的文化符號。他的作品如《偽君子》《慳吝人》等,對金錢、婚姻與階級的諷刺至今仍具現實意義。據統計,超過2500個詞匯經莫里哀進入現代法語,法語因而被稱為“莫里哀的語言”。歌德曾感嘆:“他是一個獨來獨往的人,他的喜劇接近悲劇……沒有人有膽量想模仿他。”
劇作精選莫里哀的5部作品,包括《司卡班的詭計》《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學堂》《偽君子》《無病呻吟》,每一部都對應他對一種 “權力虛偽”的反抗;同時,劇作通過四組“互為鏡像”的人物,從父子的沖突到女性的野心,從權力的博弈到伙伴的友誼,充分展現莫里哀人生中的關鍵關系與時代背景。
劇中,莫里哀的一生被濃縮為150分鐘的舞臺盛宴:從放棄皇家室內裝潢師身份與心愛之人創立劇團,到面對世俗敵意仍堅持戲劇革新,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倒在《無病呻吟》的舞臺上。極具張力的編舞、多媒體設計與現場音樂,將17世紀戲劇天才的自由與掙扎展現得淋漓盡致。
創意破圈:14場活動解鎖 “藝術 + 城市” 新玩法,誠意滿滿激活文化場景
《莫里哀》廣州站的成功,不止于舞臺上的精彩,更在于將藝術融入城市肌理的 14 場創意活動——從 “風雨無阻” 的文商旅聯動,到“驚喜不斷”的快閃表演,再到 深度聯結”的幕后探班,每一場活動都彰顯著主創團隊的誠意,也讓十月的廣州充滿藝術溫度。
9月22日,為提前點燃觀眾熱情,主創團隊克服臺風 “樺加沙” 將至的天氣挑戰,連夜從上海趕赴廣州,在高德置地冬廣場打造沉浸式主演見面會。現場五層樓高的巨屏營造震撼視覺效果,亞尼斯?理查德、阿比?貝納多特等主演的現場獻唱與互動,讓觀眾提前墜入“莫里哀的世界”。十一假期尾聲,《莫里哀》團隊以“流動的舞臺”為概念,在廣州大劇院開啟多場高能快閃,獨特創意吸引近300名市民與游客駐足圍觀,超50條社交推送實時記錄這一“藝術驚喜”,讓劇院成為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活力節點”。
以藝術為橋,書寫中法文化交流新篇
法語原版音樂劇《莫里哀》廣州站的圓滿落幕,不僅是一場演出的成功,更是一次“文化破壁”的實踐——它以現代音樂語匯激活古典戲劇內核,以創意活動聯結藝術與城市,以深度互動拉近經典與大眾。5場精彩演出、1000W+的傳播量、14場誠意活動,背后是中法文化對話的溫度,是大灣區文化活力的彰顯,更是藝術“跨越時空、連接人心”的力量。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