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構建城市低空遙感監測網 將實現各區全覆蓋監測
2025年8月29日是第22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廣州市主題宣傳活動暨“羊城工匠杯”“智匯廣規”無人機測繪職業技能競賽閉幕式在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成功舉辦。活動聚焦“規范使用地圖 一點都不能錯”,深入宣傳測繪法律法規,增強全民國家版圖意識,同時展示無人機測繪前沿技術成果,為廣州低空經濟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賦能添力。
其中,“廣州鷹眼”低空遙感監測系統作為廣州測繪領域的重要成果亮相展示。在城市上空,“廣州鷹眼”系統像被馴化后的鷹群一般正時刻守護著廣州,它們有鷹隼般敏銳的視力,機動靈活地搜索城市中每一處的細微變化并迅速響應,該系統將無人機與AI技術深度融合,打造覆蓋城市治理多領域的“云端之眼”,賦能“天空之城”發展,為超大城市治理注入“智慧基因”。
擬建150座無人機機場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低空無人機遙感技術將重塑城市感知體系,為數字中國建設注入全新動能。
“傳統依靠人工巡查的方式來發現社會的各種問題,效率低、成本高、覆蓋不全。比如對于廣州的城中村,房屋密集、‘握手樓’多,屋頂存在的加蓋搭建等違法行為,在地面巡查時很難發現。”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現代社會治理需要編織全方位、立體化、智能化的社會感知網絡,加強泛在感知、終端聯網、智能調度的體系建設,做到實時、動態、立體感知發現現代社會的各種信息,做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
自2023年起,廣州開始構建“廣州鷹眼”系統,以“基礎設施+信息平臺+AI算法+應用場景”四維架構為核心,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的智能遙感體系,實現從數據采集到治理應用的全鏈條賦能。
負責“廣州鷹眼”系統研發的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關負責人介紹,“廣州鷹眼”的基礎設施主要指無人機機場,也叫無人機機巢、無人機機庫。全市擬建設150座無人機機場,覆蓋廣州市全域(除禁飛區外),實現重點區域一周兩次、一般區域一周一次、廣州任意地點5分鐘內到達的目標,助力城市治理進入智能場景監測新階段。截至目前,已建成約110座無人機機場,實現越秀區、海珠區、南沙區全覆蓋,其他區重點區域精準覆蓋。
應用場景不斷豐富
接到指令后,位于樓頂的無人機機場緩緩打開,隨著螺旋槳聲的嗡嗡嗡響起,一架無人機騰空而起,其拍攝到的畫面和收集到的數據實時傳輸到調度管控平臺……
從城市違建的精準治理到森林防火的立體防控,從河涌監測的實時響應到自然資源的全要素監管,“廣州鷹眼”系統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已在自然資源、城市管理、水務、交通、應急等20多個政府部門落地應用,覆蓋多元場景,實現“一次飛行、多方應用”,最大化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治理效率。
海珠區作為首個利用“廣州鷹眼”開展違法建設自動巡查監測試點,建設了5座無人機機場,通過“無人機機場+ AI 算法”構建違建監測全流程體系,實現了“當天飛行、當天對比、當天推送線索、當天處理”。這一高效的工作模式讓違法建設無所遁形,有效遏制了新增違建的蔓延。同時,形成了違建巡查、線索下發、執法處置的閉環管理,提升了違建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白云區已部署15座無人機機場,開發了違法建設、建廢垃圾、生活垃圾、廣告招牌、水面不潔、森林防火等多專題AI算法,為自然資源、城市管理、住建交通、公安應急等多個部門提供巡檢和數據賦能服務,實現了“一次飛行、多方應用”的協同效應。
南沙區則建成36座無人機自動機場,實現全區5分鐘響應覆蓋,為20多家單位、超500個用戶提供8大領域、38類場景服務,包括自然資源監測、城市運行管理、應急指揮等。
激活低空經濟“新動能”
《廣州市低空經濟發展條例》提出,力爭到2027年,廣州低空經濟整體規模達到1500億元。作為低空經濟重要基礎設施,“廣州鷹眼”不僅為城市治理提供技術支撐,更推動無人機應用、數據服務等關聯產業發展,助力廣州打造全球領先的“天空之城”。其“一次飛行、多方共享”的模式,大幅降低社會治理成本,同時為無人機研發、AI 算法迭代提供實踐場景,形成“技術創新—應用落地—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表示,無人機研發企業可基于“廣州鷹眼”的應用場景,不斷優化無人機的性能和功能;AI算法企業則能根據實際需求,持續改進算法的準確性和效率。這種良性循環不僅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也為廣州的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力。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深化技術創新與場景拓展,讓這雙“云端之眼”更亮、更準、更廣。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