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億人次!這機場一年能運送一個廣東
伴隨著引擎轟鳴,10月30日14時59分,東航C919國產大飛機執飛的MU6308航班從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第五跑道騰空而起,標志著歷時五年建設的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核心項目——T3航站樓與第五跑道正式投運。至此,白云國際機場成為中國民航首個擁有五條商用跑道的機場,廣州航空樞紐能級實現歷史性跨越。
這座因開放而興、因聯通而盛的千年商都,始終將樞紐作為城市發展的獨特稟賦。作為通達全球235個航點的國際航空樞紐,2024年白云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7600萬人次。
穩居全球空港第一梯隊的廣州,為何需要歷時數年打造這座全新的T3航站樓?作為近期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2億人次的超級工程,白云國際機場又將如何重塑這座城市的未來?

不少旅客“搶鮮”體驗T3航站樓。

室內暖色調柔和。

T3航站樓外景曲線優美。
為什么我們需要T3航站樓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T3航站樓是服務交通強國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藍圖的關鍵落子
歷經五載建設,總投資537.7億元的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如期投運,標志著白云國際機場正式邁入“五條跑道+三座航站樓”超大規模運行時代。擴建后的白云國際機場,近期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2億人次,貨郵吞吐量380萬噸的使用需求;其終端設計容量更將提升至年旅客吞吐量1.4億人次、貨郵吞吐量600萬噸。
這般規模與體量,注定了T3航站樓絕非僅為一座城市的雄心而誕生,更銜接著國家戰略的脈動,承載著區域發展的重托。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T3航站樓是服務交通強國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藍圖的關鍵落子。2016年,“十三五”規劃就將廣州與北京、上海并列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并明確提出打造珠三角世界級機場群;2021年,“十四五”規劃更是直接部署實施廣州等城市國際樞紐機場改擴建工程,為樞紐升級定下調子;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設世界級機場群”,而《民航局關于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民航協同發展的實施意見》則為“世界級機場群”設定了“2025年基本建成”的時間表。
T3航站樓的建設,正是交通強國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在廣州的生動實踐,承載著清晰的國家意志。
從廣州自身的發展脈搏來看,T3航站樓的誕生,亦是一次極具前瞻性的“主動作為”。早在2017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就首次提出:“抓好白云機場第四、五跑道,噪聲安置區建設及第三航站樓前期工作”。彼時,“十三五”規劃剛剛起步,廣州市GDP僅為1.96萬億元,白云國際機場T2航站樓尚未投用,全市機場旅客吞吐量也僅為5968萬人次。在當時提出新建2條跑道和T3航站樓,是否為時尚早?
事實證明,廣州的布局走在了需求之前。2018年,白云國際機場T2航站樓啟用,標志著從“區域樞紐”向“國際樞紐”的躍遷。僅僅一年后的2019年,白云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便突破7300萬人次,迅速逼近當時設計容量的八成,發展的天花板清晰可見。這促使廣州必須拿出更具前瞻性的解決方案——也印證了政府在重大基建中看得遠一步、動得早一步的戰略眼光。
任何宏大戰略的實現,都非一蹴而就。從政府工作報告的字里行間,我們能清晰看到廣州市對這項中國民航機場建設史上規模最大改擴建工程的執著。自2017年后,“機場三期”便從未在其中“缺席”:2018年“推進報批”、2019年“啟動建設”、2020年“可研過審并動工”,2021年創下“6月安置區開工、9月主體動工”的“廣州速度”,再到2024年“基礎工程完工”、2025年“建成投運”……八年時光,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動詞”在變,“羊城花冠”從稿紙上的美好愿景,變為鋼筋水泥構筑的現實,這一推進的腳步卻從未停歇。政府以不懈努力,把“規劃圖”變成“實景畫”。
如今,步入T3航站樓,出發大廳內光影流動,值機島如木棉花瓣般舒展,鋼結構穹頂下旅客川流不息。T3航站樓的啟用,為廣州在服務國家大局、驅動城市未來的征程上,裝配了更強勁的引擎,也向世界昭示了一個國家、一個灣區、一座城市面向未來的雄心與信心。
T3航站樓落子之后,如何進一步走活棋局
T3航站樓投用后,廣州將以白云國際機場為核心,依托空鐵樞紐群打造新時代高水平開放平臺
T3航站樓對廣州意味著什么?數字最能說明分量。根據民航局批復的機場總體規劃,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按照2030年飛機起降77.5萬架次、旅客吞吐量1.2億人次、貨郵吞吐量380萬噸、用地面積約35.17平方公里的規模進行規劃。
先看旅客吞吐量:1.2億人次,幾乎相當于2024年廣東全省的常住人口總量,意味著白云國際機場每年能將全國人口第一大省的全部居民都運送一遍。
再看用地規模:約35.17平方公里,面積已超過越秀區。這也意味著白云國際機場管理的范圍超越了一個行政區的體量,“城市中的機場”正轉變為“機場中的城市”,這句行業預言已成為現實。
再看當下的底氣與未來的增量。2024年,白云國際機場飛機起降51.2萬架次,躋身全球前十;T3航站樓啟用后,到2030年將新增25萬架次的空間,相當于再造半個白云國際機場。貨運方面,2024年貨郵吞吐量達237.37萬噸,位居全球第九,而380萬噸的遠期目標意味著近150萬噸的增長潛力。
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的建成投運,將有力支撐廣州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在國家“3+7+N”國際航空樞紐功能體系中,廣州被賦予“全方位門戶復合型國際航空樞紐”這一重要定位。T3航站樓投用后,廣州將以白云國際機場為核心,依托空鐵樞紐群打造新時代高水平開放平臺,進一步強化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綜合性門戶功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如果說T3航站樓對廣州是量級的躍升,那對粵港澳大灣區而言,便是世界級機場群拼圖的關鍵一子。
“世界級城市群民航發展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場群支撐城市群?!敝袊窈酱髮W航空運輸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的這一論斷,正在粵港澳大灣區成為現實。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共有7座民用機場,包括廣州、深圳、香港三座樞紐機場,珠海、澳門兩座干線機場,以及惠州、佛山兩座支線機場,航線網絡覆蓋全球200多個主要城市。國際機場理事會(ACI)公布的全球前20大貨運機場榜單中,香港、廣州、深圳三大機場全部上榜,貨運量占全球總量的7.2%,在世界空運版圖上留下深刻的灣區印記。
白云國際機場以T3航站樓投運為支點,為這幅“世界級機場群圖景”補上關鍵拼圖,撬動粵港澳大灣區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提升。
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與世界級機場群的建設實為相互成就?;浉郯拇鬄硡^經濟的蓬勃態勢為機場群的升級創造了歷史性窗口;而一個日趨成熟的機場群,也必將以其強大的樞紐功能,為粵港澳大灣區邁向國際頂尖注入強勁動能。
當下,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的升級步伐從未停歇:廣州T3航站樓投產,香港三跑道全面啟用,深圳機場三跑道成功試飛,廣州新機場獲批立項……這些重大基礎設施的推進,將進一步提升大灣區的交通輻射力,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世界級機場群。
T3航站樓的建設,從2017年第一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到2025年10月30日正式投用,已經過去八年。
八載光陰,這個城市目標陪著廣州走過了從“十三五”起步的蓄勢到“十四五”收官的跨越;也見證著這座城市從GDP尚不足2萬億元的提速前行,到邁上3萬億元臺階的從容穩健。
城市與樞紐共生共榮,這份藏在鋼筋水泥里的長期主義,是城市對發展的耐心,更是樞紐與城市彼此成就的共生。樞紐因城市的雄心而生,城市也因樞紐的崛起而更具底氣。
未來,T3航站樓將繼續與廣州一起,在時光中共同呼吸、共同成長。因為真正偉大的樞紐,從來不只是城市的門戶,更是與城市血脈相連、共同跳動的心臟。
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用地規模約35.17平方公里,該面積已超過越秀區。這也意味著白云機場管理的范圍超越了一個行政區的體量。
T3航站樓投運后,白云國際機場近期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2億人次的使用需求,幾乎相當于去年廣東全省的常住人口總量。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