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子大國重器 突破從0到1
南海潮涌,珠江浪卷。“十四五”期間,廣州乘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浩蕩東風,在嶺南大地繪就一幅波瀾壯闊的創新畫卷。這里既有“最初一公里”的原創突破,更有“最后一公里”的產業化落地;既有大國重器的“頂天”,更有未來產業的“立地”;既有制度創新的“包容”,更有金融賦能科技的“灌溉”。廣州,正把創新融入城市肌理。
如今,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再度吹響“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的號角。面向“十五五”,廣州將堅定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轉化為產業創新的“最大增量”,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不斷破浪向前。
強大科創平臺催生多項原創成果
冷泉生態系統裝置、人類細胞譜系設施、“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十四五”期間,一項項科技“國之重器”接連落子,為廣州科創筑牢根基。未來,冷泉生態系統裝置將為我們探尋海底能源奧秘,人類細胞譜系設施將助我們搶占生命科學戰略制高點,“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將帶領我們開啟深海探測新時代。
“十四五”期間,廣州還構建起強大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廣州實驗室、大灣區國創中心“雙星閃耀”,50余家重大創新平臺串珠成鏈,讓廣州成為全國唯一集齊國家實驗室、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大滿貫”城市。
強大的科創平臺,催生一系列讓世界矚目的原創成果。中山大學鎳基超導體的發現震驚全球物理學界,廣州實驗室抗甲流PB2靶向藥物為全球流感貢獻“中國方案”,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在豬體內培育出跳動了21天的人源心臟……每次“從0到1”的破冰,都是廣州對“科技自立自強”最鏗鏘的應答。

“十四五”期間,廣州構建起強大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圖為廣州實驗室。
不斷推進產業科技互促雙強
“十四五”期間,廣州不斷推進科技與產業互促雙強。
以強大的生命科學為基礎,廣州已形成國內領先的“研發—臨床—制造—應用”全產業鏈生態,集聚企業超6500家,其中世界500強6家、上市企業23家,新藥與醫療器械注冊批件年均增速超25%。持續輸出“創新藥械中國方案”。
廣州未來產業相關企業數量超過2000家,相關領域科研機構超過180家,國家級創新平臺超過40個。智能無人系統產業,廣州擁有億航智能、小鵬匯天、極飛科技等低空無人系統企業,集聚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兩大全球無人駕駛“巨頭”。具身智能產業,廣州聚焦具身機器人“大腦”“小腦”關鍵技術,并加強原型機開發。未來網絡與量子科技產業,廣東省新一代通信與網絡創新研究院建成全國首個6G太赫茲原型平臺。前沿新材料產業,廣州以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黃埔材料院等一批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為引領,推出一系列前沿成果服務產業。深海深空產業,廣州擁有66家頂尖涉海科研機構,打造深海國家戰略支點。中科宇航實現年產30發火箭能力,“力箭一號”系列火箭已將63顆衛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

中科宇航是國內首家混合所有制商業航天火箭企業。

小鵬匯天研制的分體式飛行汽車。
當前,廣州未來產業相關企業逾2000家,科研機構180余家,國家級創新平臺40余個……數字背后,一個生機勃勃的未來廣州正撲面而來。勇立潮頭,眺望“十五五”的晨曦,一座永遠年輕、永遠向新的“未來之城”,正從珠江口拔節生長,朝著世界,朝著星辰大海,闊步前行。
速覽“十四五”
2021年
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廣州實驗室兩大國家級科創平臺揭牌。
2022年
廣州科技大腦啟動首批科技計劃項目申報,開展首批“免申即享”業務,促進各類創新資源更好協同。
2023年
廣州在國內率先出臺《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培育體系工作方案》,構建接續完善的基礎研究人才培育體系。
2024年
“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在廣州入列。
2025年
“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冷泉生態系統裝置和人類細胞譜系設施相繼在廣州啟動建設。
數說廣州科創
“十四五”期間
廣州科創綜合實力躍居全球前列,廣深港科技集群創新能力居全球第1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全球第8
廣州構建“活力創新軸”,匯聚全市約48%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49%的高新技術企業和76%的獨角獸企業。
超1.3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扎根廣州,6900多家規上高企擎起創新脊梁,24家全球獨角獸在此崛起,數量居全國第4
廣州構建科技成果轉化“1+N”政策體系,設立100億元天使母基金,新建14個概念驗證中心。
廣州高技術制造業投資近三年年均增長26.4%。集成電路晶圓、服務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68.9%、22%。
生物醫藥和智能制造裝備兩大集群獲評全國優秀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