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光培養企業龍頭 還要營造產業生態
鏈主企業作為產業鏈的核心樞紐,對引領發展方向、帶動上下游協同發展、提升產業鏈整體競爭力具有關鍵作用。近日,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印發實施《廣州市戰略性產業集群鏈主企業和促進機構培育支持辦法》(下稱《辦法》)。《辦法》旨在通過機制優化,深化“鏈群共建”,打造“15個戰略性產業集群+N個重點領域鏈主企業和促進機構”,進一步發揮鏈主企業和促進機構在產業鏈協同、產業創新、生態構建等方面的帶動作用,助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世界一流企業。
機制創新:將“促進機構”提升至與“鏈主企業”并列地位
《辦法》包括總則、遴選條件、遴選程序、支持措施、監督管理及附則共六章24條,從三個維度構建了完整的實施路徑。
在主體培育上,《辦法》明確了鏈主企業和促進機構在產業鏈群中的角色定位。其中,鏈主企業聚焦于產業鏈上下游的引領帶動,而促進機構則側重于提供交流、協同、金融、人才等外部公共服務。
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介紹,《辦法》的創新之處在于,突破傳統的單一鏈主培育模式,將“促進機構”提升至與“鏈主企業”并列的培育主體地位。這種“雙輪驅動”模式旨在通過鏈主企業和促進機構的“點上突破”,帶動產業鏈的“鏈式升級”,最終形成產業集群的“生態優勢”,實現從“培育一個龍頭”到“營造一片生態”的轉變。
在遴選管理上,《辦法》從屬地原則、規模與影響力、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明確了遴選條件,規范了從細分領域劃分到公示發布的完整遴選程序,并建立了年度報告和動態管理制度。
這一管理方法的亮點在于建立“分類遴選+動態優化”機制:構建“產業集群→細分領域→鏈主企業/促進機構”的精準遴選路徑;對已入選省級及以上鏈主企業的單位實行“免審直推”機制,提升效率;引入“有效期+動態調整”機制,設定明確的準入退出標準,形成“能進能出、優中選優”的良性循環,確保代表性和活力。
政策支持:亮點在于打造“市區協同+要素集成”支持體系
在政策支持方面,《辦法》涵蓋對口服務、項目推薦、數據開放、技術攻關、產業協作等環節,形成閉環支持體系。
《辦法》明確提出,在依法合規前提下,優先向鏈主企業開放公共數據資源,培育提升鏈主企業對數據要素的應用能力,強化數據資源的創新應用。
支持措施的核心亮點在于打造“市區協同+要素集成”支持體系。
首先,在土地、資金、人才等傳統要素支持基礎上,推動公共數據資源等方面向鏈主企業開放,為產業鏈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提供了關鍵的要素支撐。
同時,鼓勵鏈主企業和促進機構參與申報重點研發計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項目,參與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中試平臺建設等,強化協同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合。
此外,構建“市級統籌—部門負責—區級協同”的多維度支持網絡,聯動市有關單位和各區人民政府,在土地、人才、金融、技改、國家重大專項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強化要素資源支撐,精準服務賦能,加快涵養良好的產業生態。
模式探索:以“15+N”協同機制形成產業生態
初步探索
廣州自2021年起便探索實施“鏈長+鏈主”雙鏈式“鏈長制”,圍繞21條重點產業鏈培育“鏈主”企業,發布了首批118家“鏈主”企業清單,成功助力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等4個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7個集群獲評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體系推進
今年以來,在總結前期“鏈長制”實踐經驗基礎上,聚焦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廣州將原“鏈長辦”轉設為15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工作組,推動鏈主企業培育工作從“建鏈延鏈”向“強鏈興群”縱深推進。本次出臺的《辦法》,既是近年來鏈主培育工作的承接延續,更是面臨新形勢新任務的創新升級。通過系統構建“15個戰略性產業集群+N個重點領域鏈主企業和促進機構”協同發展機制,形成“產業集群建設+鏈主企業培育+促進機構支撐”多位一體的產業生態體系,標志著我市鏈主企業培育從“試點探索”邁向“體系推進”的新階段,推動實現以企興“鏈”、以“鏈”興“群”的產業發展新路徑。
完善服務
據悉,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將依據本次印發的《辦法》,于近期組織開展首批戰略性產業集群鏈主企業和促進機構的申報與遴選工作,建立鏈主企業動態遴選與集群促進機構協同服務機制,完善產業鏈群供需對接機制,發揮龍頭企業在技術創新、標準制定、產業集聚中的核心作用,深化“人工智能+”全鏈條賦能,拓展“場景+”多元應用賽道,通過政企同頻共振、協同發力,共同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帶動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為構建“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做強做優做大戰略性產業集群提供有力支撐。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