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次聚焦“多邊主義” 傳遞“交流包容合作”之聲
12月4日,廣州從化迎來新老友人——30多位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及百余位來自全球的政、學、商界等嘉賓,齊聚2023從都國際論壇,圍繞“多邊主義:更多交流、更多包容、更多合作”主題,就“推動經濟復蘇與全球合作”“多邊主義與全球治理變革”等7項議題,交換觀點、凝聚共識。
如何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成為本屆論壇從全體大會到分論壇上嘉賓們的聚焦點。事實上,這已經是從都國際論壇連續三屆聚焦“多邊主義”。會上,嘉賓們發出共同的呼聲:通過對話與交流解決問題,從而維持世界的持久和平。這樣的共識,也足以看出面對當今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全世界對于團結與和平的渴望。

“全球性挑戰與應對”論壇現場
大會聚焦: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 應在聯合國框架下進行
“我們所有的行動都應該以結果為導向,不能只是空談,而要采取切實的行動。”世界領袖聯盟主席、斯洛文尼亞前總統達尼洛·圖爾克在開幕式后的全體大會上率先發言,為嘉賓們的發言“定下基調”。
每一位嘉賓發言,都針對如何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提出明確的觀點和建議。
“聯合國憲章是我們需要尊重的原則。”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尼扎米·甘伽維國際中心共同主席伊斯美爾·薩拉戈爾丁開宗明義地指出,真正的多邊主義應該在聯合國的框架下進行。他說,2015年,聯合國成員國共同制定了《可持續發展目標》,當中包括和平發展、尊重人權等,這些原則一直指引著我們去應對世界上的各類挑戰。
當前,聯合國仍是國際治理秩序、國際體系中的中心組織。作為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認為,當前我們面臨的是最復雜、最多樣相互交織的時代,尤其是疫情讓大家意識到平等的重要性。“如疫苗的開發就應該成為一個全球公共產品。”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則進一步解釋了要向世界提供怎樣的國際公共產品。他說,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都屬于國際公共產品。當前,面對氣候變化、安全挑戰等問題,雖然有足夠的資源、資本,但由于缺乏合作的意愿,導致問題難以解決,因此可以通過國際公共產品的建設,促成各方的合作。
針對聯合國如何進一步發揮作用,嘉賓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挪威前首相謝爾·馬格納·邦德維克認為,要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聯合國要發揮應有的作用。他認為,應該與時俱進地改革,推動聯合國的組織架構更加適應當下變化,以此實現共同協作。
尼日利亞前總統奧盧塞貢·奧巴桑喬同樣認為聯合國需要進一步改革,尤其在這個過程中非洲不能被遺忘。“總體來說,非洲的基礎設施非常值得關注。我們希望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能落下非洲,因為非洲市場龐大,未來會對全世界都有重要的作用。”
應對之道:全球挑戰已跨越國界 更需交流包容合作
如何在聯合國的框架下開展各類合作?伊斯美爾·薩拉戈爾丁認為,多邊主義是有效的,通過構建國際組織形成的框架,可以幫助我們進行世界層面的集體決策,“集體決策基于對話、交流、共識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從而解決社會問題和國際問題。當今世界是相互交織的,許多國際問題和挑戰早已經跨越了國界的限制,需要世界各國共同采取行動才能應對”。在他看來,多邊主義能幫助我們進一步夯實和加強集體決策,讓國與國更好相向而行、采取行動,從而大家協力構建一個全人類共同繁榮的世界。
斯洛文尼亞前總統博魯特·帕霍爾曾在1996年率領斯洛文尼亞國會議員代表團到中國訪問,后來又多次到訪中國。他認為,多極世界需要跨越地緣政治、實現共贏合作,“我們應盡最大努力,通過對話或交流解決問題,而不是陷入戰爭和沖突。我覺得一定要對話,只有對話才可能維持世界的持久和平。”
通過交流與合作,能夠找尋怎樣的答案?“面對逆全球化,我認為各國要尋找‘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2.0模式’。” 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創始主任、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原主任李成說。對于何為2.0模式,他分析,這個答案也許是數字經濟,也許是減少全球的數字鴻溝,也許是新能源,重要的就是找到刺激經濟的新方式或新發展模式,“總的來說就是把蛋糕做大”。
中國實踐:共建“一帶一路”和“三大全球倡議”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
“當今世界確實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沖突、不同的矛盾,中國解決沖突和矛盾的方法論是不一樣的。”在伊斯美爾·薩拉戈爾丁眼中,中國借助傳統的智慧來實現和諧共存,推進全球化的進程。例如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這些都是為世界各國歡迎的做法。”
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何亞非進一步闡述,2013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并代表中國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三大全球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來支持這一愿景的落地和實現。“我認為‘三大全球倡議’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每一個倡議都代表了中國方法論不可或缺的‘一只腳’,中國正通過這個辦法重塑國際秩序。”
在未來世界基金會執行副主席肖恩·克里瑞看來,“三大全球倡議”為全球治理帶來新的動力。他直言,此前主導的國際治理體系更多是在無序的情況下驟然出現的,如何打造一個面向未來的國際治理框架?“中國把提議擺在桌上給到大家,帶來很多討論甚至是辯論。”克里瑞認為這是必須的討論,每一個國家都應該參與,因為國際治理關乎所有國家。
在未來的世界中,中國會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咨詢委員會主任楊潔勉認為:“中國不僅提出各種倡議,而且采取實際行動,將這些倡議變成現實。”
多位與會嘉賓一致認為:要將認識轉化為實際的策略,能夠惠及全世界的民眾。達尼洛·圖爾克關注到,今年9月13日,中國外交部發布《關于全球治理變革和建設的中國方案》。“我讀了這份文件,看到中國對國際治理的討論作出了很多貢獻。”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