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園第十一屆名園名花展在華南國家植物園盛大啟幕。本次活動主要展出三角梅,以“美麗灣區,科學萬象”為活動主線,以“嶺南大地的熱烈篇章”為藝術展主題,活動生動呼應“綠色全運”理念:簕杜鵑在逆境中頑強生長、在陽光下熱烈綻放的特質,猶如運動員永不言棄的拼搏意志;其絢爛奪目的綻放,恰似全運賽場上的精彩瞬間。整個活動以花為媒,在苞片的絢爛與枝葉的堅韌中,展現灣區蓬勃的生態活力與城市魅力,傳遞自然、城市與人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景。

多元展示,探秘三角梅前世今生
本次三角梅專題植物展以“多元共生,和美與共”為理念,精心規劃三大特色展區,系統展示三角梅的多樣魅力與生態價值。

溫室群景區以珍稀品種與特異造型齊聚,展現三角梅的珍稀和妖嬈之美;正門廣場主要以大型藝術造型與古樸樹樁相映成趣,詮釋植物力量與藝術的融合;廣東綠美園區主要展示中小型盆栽和各色品種薈萃,呈現收集應用的豐碩成果。三大展區共展出三角梅約600種(含品種),包括華南國家植物園栽培保育近半個世紀的大型老樁盆景、新優品種、大型的花藝造型等。

藝術互鑒,映照多元生態
本次展覽特邀32位來自不同創作領域的藝術家,以簕杜鵑為共同的主題,展開一場跨越媒介與觀念的藝術對話。在這場對話中,可以看到傳統工筆以細膩筆觸勾勒其形神意蘊體現東方美學的深邃意境;當代油畫與抽象藝術則以奔放的色彩與筆勢詮釋其內在的生命律動;現代裝置通過空間與材料的重構演繹其生長的變幻動感與環境互動;玻璃藝術以其剔透質感與光影流轉捕捉花葉間稍縱即逝的靈韻;非遺剪紙承古法而創新意,在鏤空的藝術中延續民間的審美智慧;影像攝影則定格其綻放的永恒瞬間,展現時間維度上的生生不息。

簕杜鵑以其強大的適應性在多樣環境中茁壯成長,恰如嶺南文化兼收并蓄、生生不息的活力。藝術家們以各自獨特的“方言”訴說同一主題,共同編織成一幅多元共生的文化圖景,生動寫照了灣區開放、包容、創新的精神氣質,揭示了生態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之間同頻共振的深刻聯系。
“植引未來,綠韻灣區”論壇探討觀賞植物與城市共生之路
在城市與自然走向深度融合的今天,觀賞植物早已超越單純的視覺裝飾,成為連接現代生活與自然韻律的情感紐帶。“觀賞植物與城市生態”學術論壇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而發起,特邀三位長期扎根植物研究、保護與實踐一線的專家學者,共同探尋自然與城市的共生路徑。
華南植物園曾宋君研究員從空間與人本視角,探討花卉如何重塑都市景觀,提升市民幸福感與歸屬感。深圳蘭科中心王美娜高級工程師分享以蘭科植物為媒介,開展珍稀物種保護、公眾教育與生態文化傳播的系統性實踐。廣州市園科院劉國鋒研究員介紹三角梅的觀賞應用特點、資源現狀、引種栽培歷史、育種情況、橋梁綠化品種篩選應用及花期調控技術研究進展。
此次系列科普活動通過十大主題的深度體驗,成功構建了一座連接自然、文化與公眾的立體橋梁。從簕杜鵑文化解讀到雨林植物生存智慧探索,從非遺棕編技藝傳承到沉浸式花花游園會,組織方以“多元共生”為理念,通過“知行合一”的實踐路徑,讓參與者在手繪創作中感受植物之美,在生態探秘中理解自然之道。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