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升級轉向質的飛躍 將高端、智能、綠色藍圖逐一“鉚”進現實
當無人機試飛劃破長空,以低空之姿開啟未來交通與物流的全新想象;當“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從1522米南海深處,捧來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源火”;當無人駕駛車穿梭街巷,首次參與火炬傳遞;當小鵬匯天飛行汽車量產工廠首臺“陸地航母”飛行器順利下線……廣州的產業版圖從未停止生長。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廣州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以“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綱,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傳統產業改造上成效斐然。這場由技術革命引領、體系重構支撐的產業升級,正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飛躍”,將“高端、智能、綠色”的藍圖,逐一“鉚”進現實。

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

小鵬匯天飛行汽車量產工廠動力車間內,全球首條動力套合裝檢測線。
制造傳奇:創下眾多全國全球第一
廣州制造業歷經歲月千錘百煉,積攢下深厚真功夫,成為穩扎穩打、砥礪前行的堅實底氣。
回首往昔,從最早的蒸汽船塢起步,廣州便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一路披荊斬棘,走在時代前沿,書寫了一連串制造業傳奇,創下眾多全國乃至全球第一。
改革開放后,廣州工業結構實現華麗轉身,由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程度高、門類單一,轉變為技術密集、知識密集、門類齊全的發展格局。2024年數據顯示,廣州產業結構持續優化,“3+5”戰略性新興產業合計實現增加值達10022.5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2.3%;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59.9%。
如今,廣州工業經濟總量穩居全國城市第一方陣,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工業總體規模、綜合實力、質量效益等指標全國領先。在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國內需求升級的復雜背景下,廣州制造業積累的真本事,成為其前行的強大支撐。
制造業是立市之本、強市之基,廣州深諳此道。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廣州強化“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功能,聚焦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車顯芯藥儲”等新領域、“智造海陸空”等新賽道加快發展。
今年年初,廣州提出加快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制造業、服務業“兩業融合”,數智化、綠色化“兩化轉型”,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重構產業發展新優勢。
產業向新:以“創新基因”引領未來
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中,廣州眾多老牌制造企業不再固守傳統路徑,而是積極向上、擁抱變革,實現了從“制造”到“智造”的精彩蝶變。
近年來,廣州創新實施“四化”平臺賦能新型工業化專項行動,成功入選國家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試點城市、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實體經濟發展的動能持續強勁。
一系列的變化背后,是廣州加快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堅實步伐。
廣州,始終以向“新”布局的決心,憑借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轉型的“創新基因”,引領未來發展。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抓住生產力躍升機遇,謀劃現代化產業“新藍圖”至關重要。當下,廣州擁有6個產值超千億的先進制造業集群、7個增加值超千億的服務行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30%。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轉型,已成為廣州引領未來的關鍵密碼。
面向2035,廣州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命科學、深海探索等未來產業。在南沙,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啟動建設;在海珠,以字節跳動、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新BAT”在琶洲聚首;在黃埔,以小鵬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持續產銷兩旺;在白云,華為廣州研發中心聚焦智能汽車、云計算及物聯網等領域研發,加速ICT在廣州各產業的應用,搶占智慧城市、5G等產業戰略高地。
融合共生:服務業與制造業各鏈條深度耦合
在廣州,制造業與服務業正以“融合共生”之姿,構建出相互賦能、彼此激活的產業生態圈。
制造業為服務業提供了堅實的產業基礎和應用場景。廣汽埃安的“車、電、站”一體化服務模式,正是典型——它不再只是賣車,更構建起覆蓋能源補給、平臺運營、售后出行的全鏈條服務生態,實現了從“制造”到“制造+服務”的躍遷。
服務業也反哺制造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其向著高端化、智能化邁進。作為名副其實的“會展之都”,今年以來,廣州圍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打造“一產業一展會”品牌體系,促進會展業與上下游產業深度融合。以會展業高速發展的海珠區琶洲地區為例,今年前三季度專業展館共舉辦展會218場、增長0.5%,其中超10萬平方米展會15場、增長36.4%;國際展會66場、增長26.9%。
今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對廣州市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八成。其中,金融業在證券市場活躍帶動下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6.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占全市GDP的比重10.6%,成為拉高廣州GDP增速的主要動力。
“兩業融合”更催生著新的業態和模式。如今,在“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引領下,廣州的服務業與制造業各個鏈條深度耦合,推動“兩業融合”走深走實,托舉廣州經濟大盤蓄勢前行。
多元場景落地,廣州低空經濟乘風而起
在廣州越秀公園的林蔭道上,無人清掃機器人靈巧地繞開游客,將片片落葉收入囊中;頭頂上空,工業級無人機穩穩懸停,將待移栽樹木精準吊運至指定區域;服務點里,咖啡機器人流暢地轉動機械臂,不到一分鐘便將拿鐵遞到好奇的游客手中……
這生動的一幕幕“圖景”來自上個月在廣州舉辦的一場林業園林“低空+機器人”應用場景展示會。展示會上發布的“廣州低空林業園林無人機應用平臺”與“五大應用場景”,清晰勾勒出技術落地路徑。應用平臺作為全市低空園林的“指揮大腦”,可統籌調度無人機巡檢與運輸任務;五大場景則覆蓋養護、應急、服務、低空通途與康養科普,為未來合作繪就了“施工圖”。
近年來,廣州先后出臺《廣州市低空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廣州市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廣州市低空經濟發展條例》等政策措施,依托完整產業鏈和制造優勢,積極打造低空制造業高地,拓展特色低空應用場景。
如今,廣州已集聚產業鏈企業超4000家,擁有億航、小鵬匯天、華科爾、極飛等一批獨角獸企業。同時,擁有全國首批開設低空專業的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還有廣東空天院等“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和中國民用航空廣州航空器審定分中心等機構,形成了“檢測認證—適航審定—標準制定”全鏈條技術服務能力。
在廣州,不僅傳統企業在加速布局低空經濟,借助成熟的制造業基礎和完善的產業鏈,許多低空經濟的創新企業也選擇落戶于此。從應用場景的多元探索到基礎設施的密集落子,廣州正以全鏈條發力的態勢,打造低空經濟發展的試驗田與集聚區。
11月3日,位于廣州黃埔區的小鵬匯天飛行汽車量產工廠試產并順利下線首臺“陸地航母”飛行器——這是全球首個利用現代化流水線進行飛行汽車批量生產的工廠,也將引領我國低空經濟實現從“手工試制”到“規模生產”的跨越。
作為一座融合“航空級精度”與“汽車級效率”的工廠,滿產狀態下,生產線每30分鐘可下線一臺飛行器。同時,工廠在制造工藝上有諸多行業領先的首創“黑科技”,如依托飛行器機臂、槳葉和地板蒙皮等關鍵碳纖維復材零部件等生產能力,將成為全球最大航空碳纖維零部件制造工廠之一。工廠還首創了“常溫硬、高溫軟”的新型氣囊;擁有全球首條動力套智檢線;采用了全球第一條飛行器機身、零部件混線柔性高自動化率的噴涂流水線,使產品交付效率提升4倍等。該工廠試產成功,讓“陸地航母”在2026年的量產交付有了堅實保障,也讓廣州在全球低空經濟的競賽中搶占制高點。
低空經濟不僅讓“貼地飛行”從藍圖變為現實,而且它正以豐富多元的場景,走進尋常百姓的身邊。如今,廣州不僅率先“飛”出了商用樣板、“飛”向國際,也憑借前沿的技術研發、領先的制造能力以及多元的應用場景拓展,在低空經濟領域樹立起標桿。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隨著政策的持續推動與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廣州必將在全球低空經濟的浪潮中持續領航,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速覽“十四五”
廣州制造大事記
2021年
廣州規上工業總產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分別首次突破了2萬億元、5000億元大關,工業發展勢頭良好。
2022年
在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以“鏈長制”和工作專班形式抓產業鏈供應鏈,入選國家首批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國家首批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
2023年
新增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4家,廣汽埃安入選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0.5%。
2024年
國務院批復《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賦予廣州“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核心功能定位,明確將建設若干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2025年
廣州市提出加快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明確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這一總體要求,把握制造業服務業“兩業融合”、數智化綠色化“兩化轉型”兩個主攻方向,以及打造15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布局6個未來產業等目標任務。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