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悟空”帶電作業 數字人晝夜服務
從深挖優秀技術到案例落地,從技術應用到成果轉化,科技不僅全方位重塑全運會的舉辦形態,更推動廣州以“智創未來”的姿態,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賽道上加速奔跑。

掃地機器人助力全運會。
“悟空”帶電作業機器人守護電網安全,數字人志愿者提供24小時智能服務,L4級自動駕駛保障賽事出行……9月13日上午,“開學科技第一課”暨全運會科技創新融合優秀案例發布會在廣州市第二少年宮舉行,主辦方發布了“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8項示范案例和27項優秀案例。這35項案例是經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全運會科技工作專班辦公室(市科技局)廣泛發動、承擔單位自薦、應用單位推薦、專家咨詢等環節,最終遴選而出的。它們將賦能“城市側、賽事側、場館側、科技助殘”四大場景,為十五運會注入強勁動能。
城市側:
科技提升智慧城市服務品質
在城市側應用場景中,這些優秀案例聚焦“賽時保障、賽后利用”的雙重目標,將全運會的需求與城市運行深度綁定。全球首款基于車規級芯片打造的L4級無人駕駛,不僅為賽事出行提供高效服務,更成為廣州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的“活樣本”;國內首個雙臂仿人形結構的電網帶電作業機器人“悟空”已為南方5個省份提供服務,有效解決供電行業人工高位作業風險;廣電運通的AR數字人民幣硬錢包將支付與嶺南文化傳播相融合……這些技術不僅能讓賽事期間的城市服務更精細、更智能,更將沉淀為長效管理機制,為智慧城市建設添磚加瓦。
賽事側:
構建“AI+”高效賽事服務體系
圍繞賽事核心流程,示范和優秀案例全面滲透到服務、保障與體驗環節。廣州移動發揮5G與AI技術的優勢,打造“全運廣州”小程序,成為“數字全運”的生動實踐;智能氣象系統每12分鐘輸出一次精準預報,不僅可以為帆船、馬拉松等戶外賽事提供“米級”保障,更可以在未來為大型活動提供“廣州標準”……依托一系列科技賦能舉措,廣州榮獲“世界智慧城市大獎”,向世界展現了“以企興城、以賽興城”的活力。
場館側:
綠色智造引領“體育+”產業標桿
在場館建設與運營中,優秀案例盡顯“綠色”與“智能”。采用可循環建材減少資源浪費,對舊場館改造升級實現“變廢為寶”;部署電力AI+大數據識別算法與可視化監測平臺,讓場館電力巡查效率大幅提升;飛碟訓練中心改造中采取“AR+低碳”技術,在綠色翻修的基礎上同步升級場館配置;市體育場館智慧運營管理云平臺接入多個體育場館,實現場館集群化智慧管理,大幅降低運營成本……這些既能滿足賽時高效保障需求,又能為賽后可持續運營奠定基礎。
科技助殘:
彰顯人文關懷城市溫度
廣州在相關場館及相關公共區域部署無障礙導航手語機器人、六足導盲機器人、無障礙導航系統,并提供AI實時語音轉文字和手語翻譯服務。目前,無障礙導航手語機器人已上崗服務殘特奧會乒乓球(大眾組)賽事,獲得廣泛好評。這些技術打破了殘障人士在溝通與出行方面的障礙,助其平等、自如地參與全運、享受賽事,生動詮釋了“全民全運”的理念。
此外,科技大咖在現場給青少年帶來“開學科技第一課”,送上融合體育與科技的開學大禮,助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激發全運熱情與科學激情。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