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體育場”老街區“繡”新顏
上千年歷史的老體育場、市民的城市客廳、商場林立的鬧市商圈……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周邊街區,匯集了廣州這座老城市、超大城市、千年商都的精華要素,在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到來前,這里完成了一次“精致”升級,以“繡花功夫”給老街區注入新活力。

大榕樹旁最窄處的一車道被拓寬為兩車道,既理順了對沖的交通流線,也更好地保護了大樹。
小切口改造 幸福感提升
工作日下午,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相鄰的英雄廣場停著好幾輛嬰兒車,階梯式的設計,讓家長坐著正好與蹣跚學步的幼童平視。“之前我們在廣場另一邊比較多,這是最近改造新增的空間,更適合低齡寶寶。”年輕媽媽周女士說。
改造前,這是一片斜坡上的小樹林,地面雜草叢生。改造后,林下空間被打開,斜坡變成階梯式竹木復合平臺,歡迎市民進入休憩。和廣場上其他活動區相比,這里更蔭涼,特別受女士喜歡。在另一側,開闊的廣場空間是孩子們的“樂園”。踩輪滑、騎單車、打羽毛球……小朋友玩得興高采烈,老人家在旁閑話家常。68歲的吳叔帶孫女來玩,一邊留意孩子活動一邊說:“之前樹下灌木太雜亂,遮擋視線,現在去掉了,視線更通透,蚊蟲也少了。”
經常東西橫穿英雄廣場的街坊發現,路更寬敞了。烈士陵園地鐵站連接廣場的人行道,過去只有1.5米寬,如今拓寬到3米,通行效率提升一倍。
一個個“小切口”改造,給市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總經濟師丁利介紹,秉持“賽時服務賽事、賽后賦能城市”的理念,廣州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賽事場館周邊區域為重點,推進17個精致街區建設,拓展出一條條可供市民游客活動、休閑的城市共享活力帶。
樹池設計:理順了交通,保護了榕樹
在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老城市中心區進行改造,新舊的處理、文脈的傳承,需要“繡花功夫”精工細作。
“我們聽說,這里作為體育場已經有上千年歷史了。”在體育場旁邊上班的周莉云說。此話不假,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所在地,自唐代起就用于體育,是迄今我國以傳統形式保存時間最長、也是唯一的古體育場。
這一次改造,打開體育場北側部分看臺,增設平臺銜接英雄廣場,打通一條南北縱貫“烈士陵園—英雄廣場—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的750米傳統紀念軸線。體育場與市民更親近,“人民”屬性進一步彰顯。街坊吳叔說:“以前不能直接從英雄廣場進入體育場,現在可以了,也開闊了。”
體育場旁邊的較場東路,一株屹立在路中間的大榕樹枝繁葉茂。“這棵大樹一直是街區地標,原本旁邊的道路很窄,樹下常常停滿共享單車和電動車,只剩一條機動車道通行,造成雙向車流對沖。”在附近生活二十多年的區展輝,任職于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既是老街坊,又是這次街區改造的設計師,對一草一木充滿感情。
改造采用“疏”字訣,將“包圍”大樹的車輛引到新設的非機動車停車區。“過去非機動車亂停放讓我們很頭痛,現在秩序好多了。”大東街道青龍里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黃卓明說。改造工程向人行道“借”了0.5米,把最窄處的一車道拓寬為兩車道,環繞榕樹新設一圈樹池,既理順了對沖的交通流線,也更好地保護了大樹。
商家進駐:環境變美了,客流增加了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附近,分布了地王廣場、中華廣場、未來城(原“流行前線”)三大商場,還有沿街特色小店。改造過后,商場進駐了更多商戶,商家們收獲了更旺的人氣。
“要不要在地王廣場開鋪,我前前后后考察了一年多。”飲品店老板舒文輝,從去年就開始關注地王廣場的鋪位,當時客流未達到品牌開店標準。后來隨著商場轉型,街區改造,路寬了,環境好了,人流量慢慢多了起來。“改造之后,客流增加了50%。”今年五一,他的新店正式在負一層開業。半年下來,外賣平臺顯示月售超6000單,他直言“挺滿意了”。
“媽咪,這里什么時候改造得這么漂亮?”去年到英國讀書的高中生穎歡,假期回到老地方“打卡”拍照,一年不見,街區顏值大提升,她驚訝地問附近上班的媽媽。穎歡取景的位置,就在地王廣場對面一座紅磚外墻的老房子,現在是一家日咖夜酒的酒吧。
從地鐵站一出來,就能看到這家酒吧掩映在路中間的大榕樹下,紅墻綠樹,格外醒目。“改造后,路面平整了,周邊綠植很多,走在路上很舒服,白天的客人增加了一到兩成。”酒吧運營負責人趙智微說,“之前路燈偏暗,有的女孩子擔心安全,晚上會提前離場。現在明亮多了,客人可以安心走夜路,玩得更盡興,我們生意也更好了。”
精致街區建設,只是廣州城市品質提升工作的其中一部分。借力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統籌推進8大類共291個城市品質提升項目,煥新城市面貌,讓城市宜居宜游水平再躍升,實現全運紅利全民共享。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