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軌道交通里程超3000公里
11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辦第一場“‘十四五’廣東成就”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期間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成效初顯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表示,廣東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要取得三方面成效。
首先,深化與港澳科技產業合作,合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依托深港河套、粵澳橫琴“兩點”,廣深港、廣珠澳“兩廊”,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推動中國散裂中子源、“天河二號”超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向港澳開放共享,共建32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深化與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成效初顯。
其次,推動粵港澳全方位互聯互通,市場一體化水平持續提升。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率先開展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國家級試點,大灣區軌道交通里程超3000公里,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等跨??缃瓨酥拘怨こ探ǔ赏ㄜ?。
第三,強化重大合作平臺引領,服務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作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前沿陣地和試驗平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全面實施分線管理政策,支持澳門適度多元發展的“四新”產業增加值占當地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60%,在合作區生活、就業的澳門居民規模不斷擴大。
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
作為全國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十四五”期間廣東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對此,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表示,2024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連續30年位居全國首位。全力做大做強海洋牧場、海上能源、油氣化工等現代海洋產業,累計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5個,養護型國家級海洋牧場數量居全國首位,海水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
廣東海洋綠色發展底色加快夯實。持續推進海洋生態修復“五大工程”,構建沿海生態保護修復格局。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累計整治修復海岸線超200千米。
全省基礎設施預計完成投資超6萬億元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民生的重要保障。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秦黎明表示,“十四五”期間,全省基礎設施預計完成投資超6萬億元,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他表示,深中通道、廣汕汕高鐵、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南沙港四期等一批標志性工程陸續建成,全省高速鐵路里程超30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1.17萬公里、港口集裝箱年通過能力超7400萬標準箱、民航機場年旅客吞吐能力超2億人次,位居全國前列,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航空航運網絡覆蓋全球。以大灣區為核心的“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貨物流圈逐步從目標愿景變成現實,早晨在廣州喝早茶,中午到潮汕吃火鍋,下午到湛江看海,來一場說走就走的“省內一日游”不再是夢想。
另外,三峽引領號、明陽天成號等多個“全球最大”“全球首臺”工程建成投運。全省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近3000座、線路總長達10.3萬公里,電源裝機總容量超2.56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增長1.5倍。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越發展,投資規模連續4年居全國第一,其中2023、2024年連續兩年投資超千億元。
累計創建24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朱偉表示,廣東聚焦產業,著力增強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特別是縣域的內生動力。一方面,出臺推動產業有序轉移系列政策,增強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產業承接能力。2022年底至今,省累計安排70.5億元為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注入資本金,安排2.2萬畝專項用地指標支持15個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建設,差異化下達獎勵資金18億元;15個主平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5%,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另一方面,支持縣域持續做大做強特色經濟和支柱產業,推動家電、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提質升級;做好“土特產”文章,“十四五”期間累計創建12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4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92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加快建設,河源萬綠湖風景區入選國家5A級旅游景區。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