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天河體育中心精致街區建設以更人本更精細手法探索內涵式更新
天河體育中心作為廣州城市地標和新中軸重要節點,先后舉行六運會、九運會、亞運會等重大賽事,今年還將承辦殘特奧會開幕式以及十五運會多項賽事。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以下簡稱“市執委會”)統籌推進天河體育中心精致街區建設,打造中軸線上全民無界體育公園。
天河體育中心周邊屹立近40年的水泥柱墩,見證了新中軸線的崛起,承載著城市記憶。改造沒有“一拆了之”,而是最大程度保留本體,理順微流線小交通,以藝術賦能實現“存量提質”,讓老設施煥發新活力。改造堅持以人為本,將優質體育休閑與綠地資源還給市民,實現共享開放。這種以“存量激活”替代“增量擴張”、以“精細更新”提升“空間價值”、以“文化賦能”延續“城市記憶”的實踐,正是廣州探索內涵式更新路徑的生動縮影。
保留柱墩打開邊界
人本理念激活城市空間
天河體育中心的柱墩曾在保障場地安全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但長期以來,柱墩與圍欄形成的空間逐漸暴露問題:內部封閉閑置空間難以進入,容易成為衛生死角;柱墩與圍欄的物理阻隔導致周邊通行空間局促,市民難以便捷享受公共空間。

街角綠地打開前后對比(改造前)。
在市執委會統籌下,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全程提供技術指導,天河區政府、市重點項目管理中心、廣州地鐵集團、天河體育中心等協同配合,全面推進天河體育中心精致街區建設。改造“打開”邊界與街角,讓存量空間回歸公共屬性。
環繞天河體育中心3公里范圍,除行政辦公區域以及必要的運動防護區域柱墩圍蔽,其余全部打開,增加了5個行人自由進入場館的通道,實現市民從地鐵站、公交站、人行道可直達場館。同時,將圍蔽內外的雜亂灌木改造為低矮草地,使視線更通透。“必要保留+精準拆除”圍欄的思路,打破了傳統空間壁壘,讓體育場館融入城市肌理,彰顯了內涵式更新中“還空間于民”的核心邏輯。
改造拆除四個街角圍欄,將原圍欄內的閑置綠地改造為1萬平方米集林下休憩、康體健身、慢跑漫步于一體的休閑空間,讓“沉睡”的存量綠地轉化為市民散步、跑步、駐足的“街角樂園”,極大提高了空間使用效率。同時,將以往擠占街道、阻礙通行的市政廁所、環衛設施移入街角綠地,既釋放了通行空間,又讓服務設施與休閑場景有機融合。

街角綠地打開前后對比(改造后)。
拆除柱墩理順流線
精細改造提升空間效能
環天河體育中心分布了林和西、體育中心、體育中心南、天河路等多個地鐵站點及公交站。柱墩圍欄邊界打開后,場地內僅留存獨立柱墩,但部分柱墩恰好處于地鐵口、公園入口及新增內部通道出入口等關鍵通行節點,導致局部出現繞行、交織等低效通行問題。
為打造精細流暢交通,改造按“非必要不拆除”集約原則,精準拆除3根阻礙性柱墩,讓地鐵接駁、場館內外穿梭等微流線小交通實現“毛細血管”級的優化。
體育中心地鐵站D2出入口,改造前乘客需繞過圍欄柱墩上臺階進入站點,通行市民與地鐵乘客微流線交織。改造拆除出入口兩側花基、圍欄及柱墩,對原有花基進行鋪裝硬化,精簡設施、釋放慢行空間,新建無障礙坡道實現一體銜接。改造后,通行市民與地鐵乘客流線有序分離,不同群體都能便捷進站,“最后一米”接駁流線連貫高效。
此外,籃球城天河北路通道、西北綠地出入口等因柱墩影響通行與貫通的區域,也由城市側和場館側協同拆除。打通“小節點堵點”讓市民短距離通行更順暢,體現了內涵式更新中“精打細算”的空間哲學。
彩繪柱墩美化街區
文化賦能彰顯城市特質
柱墩作為六運會的歷史遺存,承載著獨特的體育記憶與城市情感,其“存量”不僅是物理存在,更是文化載體。因此,對保留的251根柱墩,市執委會牽頭組織“多彩全運,共繪廣州”青年手繪共創活動,讓柱墩披上兼具活力與內涵的“文化外衣”,轉型為城市公共藝術景觀。
目前,體育東路的41根白色柱墩已率先完成“變身”,彩繪圖案融入體育運動元素、廣州地域特色、嶺南文化符號與潮流活力因子,成為市民駐足欣賞、拍照打卡的“文化胖墩墩”。
值得關注的是,整體彩繪工作并非由政府投資單一主體完成,而是由高校和企業義務完成。市執委會主動邀請了廣州高校藝術專業師生與顏料、油漆企業共同創作,廣州美術學院負責美化彩繪方案設計、圖紙繪制、現場彩繪涂裝等全流程工作,立邦中國作為廣州“城市合伙人”,負責全部柱墩底色涂裝、十五運會會徽與核心圖形涂裝等,馬利顏料提供了彩繪的顏料與方案支持。
市執委會場館建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公眾參與式更新”模式打破了傳統城市建設的“單向輸出”模式,讓大眾的創意與藝術表達直接融入城市設施,讓改造成果更貼近市民文化認同。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市民對城市的歸屬感,更讓每一根柱墩都成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鮮活載體,見證著公眾智慧與城市發展的雙向奔赴。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