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的空置公房,引入社會資本改造成為“奶油風”青年公寓,出租率超九成;樓齡最老將近60年的國企大院,產權單位出資參與改造,開創天河老舊小區改造“政企共建”先河;……10月23日,廣州城市更新媒體采訪調研系列活動走進黃石花園小區、省農墾總局大院、“黌橋·小石集”項目。
近年來,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以老舊小區改造為重要抓手,積極探索“政府引導+公眾參與+市場運作”模式,建立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引導居民“唱主角”,引入社會資本,廣泛凝聚政、民、企各方力量,通過“聚合力、促共贏”,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黃石花園“點石成金”:“灰頭土臉”的房子華麗轉身 出租率超九成
位于黃石街道的黃石花園小區,是廣州市首批采用設計施工運營一體化(EPCO)模式進行改造的老舊小區項目。改造引入社會資本,投資運營小區內的直管公房,盤活閑置空間。
在黃石花園改造中,項目引入運營企業愿景集團,對公有房屋、低效閑置空間等存量資源開展活化利用。改造前,小區內直管公房基礎設施陳舊,日常運營管理、設施維修及問題處理由政府部門負責,管理難度和維修壓力與日俱增。
為了改善黃石花園直管公房財政收益和使用困境,企業對舊屋進行改造:“灰頭土臉”的房子,鋪上木地板,搭配暖色調家具,變身“奶油風”青年公寓。截至9月,企業已整體交付運營74套(包括原空置66套和新退租8套),實際出租68套,出租率91%。
黃石花園三街3號共享服務中心,是企業重點建設的低效閑置空間之一。面積約340平方米的共享服務中心,原本只是住宅樓下的架空層,如今經過改造,成功引入人民日報智慧e站(助農產品、免費看報、便民服務)、廣廠產茶飲(中茶飲、中醫問診)、非遺工坊(非遺體驗、書法培訓)等。
一系列活化手段,盤活了資源,改善了租住環境,完善了配套設施,為周邊青年群體、新廣州人提供了可拎包入住的舒適出租屋,提升出租率。租金收益的預期,促使企業積極出資提升小區整體環境,形成良性循環,實現多方共贏。
農墾大院“政企共建”:一滴橡膠樹液“凝”成社區IP 大院留住鄉愁
位于天河區東莞莊路33號的廣東省農墾總局大院,分布了31棟已進入“中老年”的住宅樓,最早的建筑已建成接近60年,整體建成已超過30年。大院存在社區配套不完善,建筑老舊,適老化設施缺失等問題。
產權單位廣東省農墾集團有意愿出資參與改造。天河區統籌投入財政資金;廣東省農墾集團公司出資460萬元改造翻新小區內道路。項目開創了天河區老舊小區改造“政企共建”的先河,為老舊小區改造資金池注入新活力。
改造構建起覆蓋全流程的居民參與體系,由屬地街道、社區居委會組織居民成立項目建管委、業主委員會等小區自治自管組織,搭建開放包容的居民議事平臺。天河區住建部門聯合多方,多次召開專題協調會議,累計協調解決管線入地、停車位優化等20余項民生難題。
農墾大院于去年底煥新。小區內,道路重新鋪設,標線清晰,設置慢行系統,居民出行安全感明顯提升。改造增設老年活動場所、親子活動區等,對25棟老舊住宅樓進行升級,設置無障礙通道與扶手。建設一條貫穿社區的活動健康慢跑道,將小區劃分為辦公靜怡區、居住生活區,重點打造三大節點——芳苑、歡聚公園、健康公園。
改造結合農墾總局發展歷史亮點,以農墾職工采集過程中的一滴橡膠樹液為原型,打造原創社區文化屬性的文創IP“小靈膠”,將其應用于農墾大院標志系統之中,傳承農墾總局歷史文化。
黌橋·小石集“模塊化建造”:老城危房“搭積木”煥新 打造宜居空間
位于越秀山腳應元路旁的黌橋·小石集項目近日全面完工,作為廣州中心城區首個小連片危舊房“原拆原建”試點,該項目在半年內將17棟無獨立廚衛的危舊房煥新為舒適明亮的新房子。通過公房的企業“大業主”帶動私房“小業主”,項目探索出“業主出一點、企業投一點、政府補一點”的多主體籌資機制,成功破解改造資金難題。
項目創新采用“統一設計、歸集產權、整體報批”模式,由國企北秀公司作為實施主體,統籌推進不同權屬房屋的整體改造。私房業主按每平方米4400多元承擔建安成本,占項目總投資約3%;政府提供前期工作經費和申報補助資金。半年后,危房變身電梯新房,面積和高度均獲增加,房屋價值顯著提升。項目運用BMC鋼結構模塊化建造技術,像“搭積木”一樣施工,工期較傳統方式縮短約60%,并同步解決原有消防通道狹窄問題。
改造后建筑面積增加517平方米,新增空間用于電梯、公共走廊及服務配套。“增加的面積有200多平方米位于四樓,未來會用作街道的社區活動中心,包括社區書屋、智慧養老、健身空間以及休閑空間等。”洪橋街道辦事處主任王飛說。
項目通過打破單宗地改造局限,對零散分布的17棟建筑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增添紅磚灰瓦、天井庭院等嶺南元素,利用建筑多層退臺設計營造出豐富的公共空間和立體綠化,結合周邊退縮空間打造社區交流小廣場,塑造具有廣府特色的街巷空間。
記者從北秀公司了解到,在后續運營中,項目通過引進專業運營企業,打造首層社區服務空間與二、三層公寓聯動的綜合體。
首層布局輕餐飲、健康生活、便捷服務等多元社區服務功能,為周邊居民創造社交場景,激活社區活力,逐步構建集“社區生活樞紐”與“潮流文化地標”于一體的活力生態。二、三層30間18平方米的房間計劃打造為現代化公寓,公區配建公共廚房、閱讀室、共享客廳,滿足新市民、青年人“拎包入住”需求,增加中心城區的優質居住空間。
目前,項目已產生示范效應,周邊居民參與改造意愿高漲。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將持續深化危舊房改造配套政策研究,發揮黌橋·小石集項目試點的示范帶動作用,推動一批“原拆原建”、自主更新項目落地,進一步消除房屋安全隱患、改善群眾居住條件、釋放存量空間資源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