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祠片區環境整治項目范圍東至康王北路、西至荔灣路、南至中山七路、北至龍源新街,整治內容包括改善公共空間、恢復街巷肌理、提升基礎設施、改善居住環境等方面。今年以來,陳家祠周邊先后開放了約2萬平方米東廣場、約1.2萬平方米西廣場,景區正門所在的南廣場也得到修整。目前,陳家祠北片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即將完工,陳家祠片區將迎來環境的全面提升。
陳家祠周邊的東、南、西三大廣場是片區核心開放空間,此次對廣場進行整治改造,大大提升了陳家祠景區服務功能,增加了周邊社區的公共活動空間。
荔灣區住房建設和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東廣場屬于地鐵站上蓋的淺層覆土綠化區域,長期有大面積區域被圍蔽,部分用于停放機動車。本次改造拆除了原有的封閉圍欄,開放了東廣場,恢復了綠化,增設了跑道、休閑設施及靈活展陳空間,建設了一些小型建筑,以完善景區功能,顯著改善了片區環境及配套設施。此外,東廣場臨近陳家祠地鐵站出口、陳家祠入口,南側有公交車站,隨著廣場的開放,公交站場空間利用率有效提高,且地鐵及景區客流高峰期的人流得到有效疏導。
作為景區疏散廣場,陳家祠對出的南廣場已開放使用十五年,地面坑坑洼洼,此次以“最小化改造”為原則,對南廣場重點進行了地面局部修整。荔灣區住房建設和園林局組織參建單位現場實地查勘,精準確定需局部修復的廣場鋪裝部位,同時,在施工管理上采用小模塊順序推移的管理方式,在保障行人及游客的通行前提下有序推進修整工作。
在臨近陳家祠道的西廣場,作為陳家祠游客集散點及休閑景觀綠地,這里重點優化了交通流線及景觀配置,實現了游客集散和休閑運動功能。“我們移除了西廣場原有的雜亂封閉的灌木叢,鋪設了開闊向陽的大草坪,打造林下小路及閉環跑道,將人行道移至樹蔭之下。西廣場開放后,不僅實現了人車分流,還方便群眾開展體育鍛煉。”該負責人說。
陳家祠北側為老舊小區,此前內部街巷存在“三線”雜亂、設備外露問題,強弱電線纜或成股、或分散地從街頭拉到巷尾,抬頭望去,“蜘蛛網”般的線網令人煩心。同時,約10處電力設施阻礙交通,且立面銹蝕、磨損嚴重,暗藏安全隱患并嚴重影響街巷空間環境。坑坑洼洼的街巷道路,也影響了居民出行舒適感。
荔灣區住房建設和園林局、區更新中心聯合科工信、電力、通信等部門、街道及參建單位技術人員多次研討論證,全力推進“三線下地”,將雜亂的強弱電線纜剪除,更換為新線纜并全部入地埋設。如今,頭頂雜亂的“三線”被清理,街巷空間明亮整潔。
恢復街巷路面鋪裝的材料和工藝選擇也是推進重點。結合群眾意見,在保留原有城市肌理、不大拆大改的原則下,有關部門恢復街巷的麻石鋪裝,新麻石工藝上采用了菠蘿面加手工打鑿的做舊處理,實現了新舊結合。恢復鋪裝的同時,改造還拆除小區堵塞的圍墻、治理殘留的建構筑物,盡可能打通街巷的通行空間,提高路面平整度和出行便捷性。
陳家祠北片老舊小區以高密度低層建筑為主,房屋多建于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建造工藝落后,現狀不佳。項目管理團隊對小區192棟房屋逐棟登記造冊,量身定制“一棟一策”改造方案,嚴格遵循國家文物局批復意見與老舊小區微改造原則,在保留建筑各時期原有風貌的同時,有效解決了建筑病害,讓居民居住環境得到質的提升。
陳家祠北片老舊小區微改造完工后,將與陳家祠景區風貌協調、功能聯動,極大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東廣場圍墻拆除后,周邊居民還可以快速到達東廣場,進行休閑鍛煉,實現了社區與景區的聯動。








